1980年,辞职批准后,纪登奎搬了一次家。没有想到,搬到新家后,纪登奎在看电视时

小牧童那小罡啊 2025-08-14 09:53:47

1980年,辞职批准后,纪登奎搬了一次家。没有想到,搬到新家后,纪登奎在看电视时,发了一次很大的脾气! 纪登奎出生在1923年的山西武乡农村,那时候家里穷,父母靠种地勉强过活。他从小就帮着干农活,接触革命思想是从抗日战争开始的。十五岁加入党组织后,他当上晋东区救国会主席,负责组织青年收集情报和物资。那年代,青年们积极性高,他也跟着投身其中。抗战后期,他加入敌后游击队,参与一些伏击行动。解放战争时,他南下到河南许昌,领导剿匪和土地改革工作。二十八岁就成了许昌地委书记,这在当时算年轻的干部了。他工作作风实干,注重基层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视察许昌,点名见他。两人谈民生,主席觉得他见解接地气,以后每次路过都找他聊聊。这让纪登奎在干部中脱颖而出。他从河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干起,后来调到中央组织部当副部长。一步步升迁,到1975年成了国务院副总理。那个位置上,他管了不少国家大事,但一直保持基层作风,没什么架子。很多人说,他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干部,对老百姓的事特别上心。 1980年2月,纪登奎递交辞职报告,和吴德、汪东兴、陈锡联一起退下来。他们都不到六十岁,本来还能干几年,但选择让位给年轻人。这在当时挺少见的,大家觉得他们有大局观。辞职批准后,他马上搬家,不想再占国家资源。原住所是西单附近的二层小楼,有院子有警卫。新家在内务部街的四合院,房子旧,家具简单,就几把椅子、一张桌子和一台黑白电视。他拒绝原职待遇,日子过得像普通人。 搬家后,纪登奎生活节奏慢下来。平时在家看书读报,天气好就去吴德那儿串门,聊聊国家事。他最放不下的还是民生和政治,总爱关注新闻。那天傍晚,他打开电视看节目,一则贪污案报道出来了。官员利用职权敛财,损害百姓利益。这让他想起自己从政经历,从河南基层处理过类似事,一直强调廉洁。他气得拍桌子,大声斥责。 这个发脾气的瞬间,反映出纪登奎一辈子的原则。他从艰苦环境中成长,对腐败特别反感。那代人骨子里有股正直劲儿,做官就得为人民办事。新闻里贪官的举动,让他觉得辜负了信任。他当父母官多年,知道权力来之不易,怎么能用来私利?这脾气发得突然,但也合情合理。大家后来知道这事,都觉得他没变本色。 纪登奎的从政路,离不开对责任的坚持。从十五岁革命,到副总理位置,他始终注重实干。新中国早期,他汇报民生时直言不讳,主席欣赏这点。退休后,他没闲着,1982年底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工作。那里他研究农业,提出农科发展建议,觉得这对国家重要。他走访乡村,收集数据,投入不少精力。 研究中心在西黄城根南街,他每天去办公室看报告。农业问题是大事,他强调科研要接地气,帮助农民增产。那几年,中国农村改革正热,他的一些想法跟得上时代。身体本来就一般,但他还是坚持工作。1988年7月,他去北戴河休养,突然心脏病发作,两天后去世,只有六十五岁。 去世消息传出,追悼会办得简单。研究中心承办,中央批准规格,但参加人不太多。他大儿子说,这是父亲遗愿,一切从简。会场没大排场,领导们鞠躬,家属站一旁。官方生平简介里,加了党员身份细节,突出他一辈子贡献。葬礼体现出他节俭作风,没什么铺张。 纪登奎一生没上过战场,但革命贡献不少。从抗日到解放,他组织动员青年,领导地方工作。新中国后,他从基层升上来,管过组织和农业事务。副总理时,他支持国家政策,注重民生。退休选择主动让位,这在干部中是榜样。很多人说,他差点成更高层人物,但性格有点优柔,在大事上魄力不足。

0 阅读:42

猜你喜欢

小牧童那小罡啊

小牧童那小罡啊

天罡星,北斗七星的斗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