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日本方面突然翻出凉月号驱逐舰闯入中国领海一事,事发时,解放军宣布在浙江省周边海域划设禁航区,进行实弹射击,结果日本海上自卫队凉月号驱逐舰,却突然驶入了中国领海,这导致了交火误判风险。 事情的起因要追溯到2024年7月初。7月2日,浙江海事局发布航行警告,宣布自3日凌晨4时至5日傍晚6时,特定水域将执行军事任务,禁止任何船只驶入。 按照国际惯例,这类公告会提前通过海事渠道向全球发布,日本作为近邻理应知晓。然而7月4日上午,隶属于日本海上自卫队第四护卫队群的“凉月”号驱逐舰突然出现在浙江省12海里领海线内。这艘排水量6800吨的秋月级驱逐舰配备垂直发射系统、相控阵雷达和反潜导弹,是日本海上自卫队的主力舰只之一。 中方发现后立即通过无线电发出多次警告,要求“凉月”号立即离开。但令人意外的是,日舰不仅没有改变航向,反而加速向演习区域逼近。根据日本自卫队内部消息,当时“凉月”号与指挥总部一度失去联系,舰上官兵在未获授权的情况下擅自进入敏感海域。 这种异常举动引发中方高度警惕,附近执行任务的中国海军054A护卫舰迅速调整航向,对“凉月”号实施近距离监视。 冲突的高潮出现在当天下午。随着日舰持续逼近禁航区,中方采取了更为强硬的措施。根据日本媒体事后披露,中国海军战舰先后发射两发警告炮弹,落在“凉月”号附近激起巨大水柱。 这种实弹警告在和平时期极为罕见,通常意味着局势已濒临失控。在连续两次炮击后,“凉月”号才紧急掉头撤离,但仍在中国领海内滞留了约20分钟。 事件发生后,中方立即向日方提出严正交涉。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7月11日的记者会上明确表示,外国军用船舶未经批准进入中国领海违反国际法和中国法律,中方要求日方彻查此事并承诺不再发生类似事件。 然而日方的回应却显得敷衍,官房长官林芳正以“涉及自卫队行动”为由拒绝详细说明,仅称是“技术性失误”。这种态度引发中方强烈不满,也让国际社会对日本的真实意图产生怀疑。 更值得玩味的是,日本在事件处理上的前后矛盾。2024年9月24日,日本防卫大臣木原稔突然宣布撤换“凉月”号舰长,并承认该舰“犯下严重错误”。这一戏剧性转折与此前的“无害通过”辩解形成鲜明对比。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被撤职的舰长5月才上任,事发时刚履职两个月,舰上多名船员因未及时传达警告信息受到处罚。这种“丢卒保帅”的做法,反而暴露出日本自卫队内部管理的混乱。 国际社会对事件的反应呈现明显阵营分化。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在2025年8月10日批评日本是“唯一不承认二战结果的国家”,并暗示此次事件是日本军国主义倾向的延续。 这种表态与俄罗斯在俄乌冲突中对中国的战略协作一脉相承。反观美国,虽然未直接评论事件本身,但彭博社等媒体援引匿名官员的话称,美国“理解日本在东海的安全关切”,并强调美日同盟的重要性。欧盟则保持相对谨慎,仅呼吁双方保持克制,避免局势升级。 日本此次翻出旧账的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战略意图。近年来,日本借美国“印太战略”东风,不断强化在东海和南海的军事存在。2025年6月,日本陆上自卫队举行“富士综合火力演习”,首次展示改进型12式反舰导弹和高超音速导弹,这些武器的部署方向直指中国沿海。 与此同时,日本还计划向菲律宾出口六艘二手驱逐舰,试图构建“对华包围圈”。在这种背景下,炒作“凉月”号事件无疑是为了渲染“中国威胁”,为其军事扩张寻找借口。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顽固态度加剧了地区紧张。2025年8月10日,俄罗斯外交部再次谴责日本否认二战侵略历史,而就在此前一个月,日本内阁刚刚通过法案,授权自卫队可击落“侵犯领空”的外国无人机。这种将军事手段常态化的做法,与德国对待历史问题的诚恳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也让周边国家对日本的和平承诺产生质疑。 从国际法角度看,日本的辩解根本站不住脚。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沿海国对领海拥有完全主权,外国军用船舶未经许可不得进入。中国在事件发生前三天已连续发布演习通知,“凉月”号的行为显然不属于“无害通过”。 日本试图用“技术性失误”掩盖真相,却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现代军舰普遍配备高精度导航系统和实时海图更新功能,所谓“没开领海分界线开关”的说法难以服众。 对于中国而言,此次事件再次敲响警钟。近年来,日本在东海的挑衅行为呈上升趋势,从2012年钓鱼岛“国有化”到2024年“凉月”号事件,其战略意图已昭然若揭。中国外交部多次强调,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8月10日,日本方面突然翻出凉月号驱逐舰闯入中国领海一事,事发时,解放军宣布在浙
天天纪闻
2025-08-11 10:17:25
0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