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72岁的台湾老兵王德耀,背上行囊,回到了阔别38年的舟山老家。随着他

安然浅笑生活 2025-08-07 20:44:14

1987年,72岁的台湾老兵王德耀,背上行囊,回到了阔别38年的舟山老家。随着他的敲门声,驼背的妻子刘谷香走了出来,两人四目相对时,双方都愣住了,这一幕正好被随行的摄影师记录下。 上世纪三十年代,舟山群岛上的人们靠海吃饭,王德耀和刘谷香从小就是邻居,俩人年纪相仿,一块儿长大。王德耀家境一般,年轻时就帮家里捕鱼,刘谷香也跟着家里干活。到了十七八岁,王德耀那会儿正赶上抗日战争爆发,他1941年扔下渔网,参军去打日本鬼子,临走前刘谷香还给他塞了些自家晒的鱼干啥的。 战争结束后,王德耀退伍回家,两人很快就结了婚,那年是1948年,婚礼办得简单,就请村里人吃顿饭。 可惜好日子没过几天,王德耀作为国民党部队的士兵,被卷进内战,随大部队撤到台湾,这一走就是几十年音讯全无。 刘谷香留在老家,一个人拉扯孩子,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村里人议论纷纷,说王德耀去了台湾,搞得刘谷香压力山大。五十年代中期,她因为丈夫在对岸,成了大家指指点点的对象,生活难以为继,还几次想不开试图自杀,但都没成。 后来,她迫不得已改嫁了两次,两任丈夫先后去世,她一个人带大了四个孩子,日子就这么磕磕绊绊地熬着。 王德耀在台湾那边,也没闲着。他退役后找了份普通工作,住进简易房,每天干完活,就坐在小桌前写信给刘谷香。那些信里写满了对家人的挂念和对过去的回忆,可惜两岸不通邮,信件一次次被退回。他不死心,坚持写了三十多年,总字数加起来有好几百万。 其实,王德耀不知道,刘谷香那边也没闲着,她偶尔写些诗,寄托对丈夫的思念,但同样寄不出去。 直到八十年代初,两岸关系有点松动,1981年,刘谷香通过朋友辗转寄出了六首诗,王德耀在台北收到后,两人终于恢复了联系。从那以后,书信来来往往,累计写了近三百封,字数达到两百万字。 这些信不光是诉苦,还记录了各自的生活点滴,王德耀讲台湾的市井,刘谷香说舟山的渔汛,两人就这样隔海维持着这份感情。 1987年,王德耀终于有机会回大陆。他那时已经72岁,头发花白,身体也不如从前硬朗。他收拾行李,里面塞满了那些年写的信稿,从台湾出发,先坐船过海峡,然后转汽车、牛车啥的,折腾了两个月才到舟山老家。 刘谷香那时也老了,后背驼了,眼睛花了,腿脚不利索。她在家里干着农活,听到敲门声,打开门看到王德耀,两人愣在当场,随行的摄影师拍下了这一刻。这张照片后来成了他们故事的标志,流传开来。 王德耀打开行李箱,拿出那些信,刘谷香认出是丈夫的手笔,两人就这样重逢了。重逢后,王德耀没多待,很快就回了台湾,但两人继续通信,信件内容更丰富了,交换照片和手稿啥的。 九十年代,两人有机会互访几次,王德耀又来舟山,刘谷香也准备了些家乡的东西接待他。他们一起回忆过去的生活,王德耀讲在台湾的孤独,刘谷香说拉扯孩子的辛苦。 王德耀2004年去世,享年89岁,刘谷香继续在舟山生活,保存着那些信件。后来,这些情书手稿和老照片被捐给了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2024年正式入藏,总共三百封信,两百万字,成为两岸关系的见证。 如今,这些信件躺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供人参观。年轻人或许不理解那种年代的苦,但看完故事,总会多想想家庭和责任。两岸关系这些年变化大,从不通邮到如今飞机直飞,王德耀夫妇的经历成了历史的一页。他们的后代,外孙女江尉帮忙整理手稿,捐给博物馆,也是想让更多人知道这份情感的重量。 不是所有分离都有重逢,但他们的故事告诉大家,坚持有时能换来点安慰。刘谷香如今还活着,偶尔翻翻复制的信件,日子平淡却安稳。

0 阅读:0
安然浅笑生活

安然浅笑生活

感谢关注,期待与您分享更多好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