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奥委会追着中国办奥运?奥委会前主席巴赫曾说:中国应该发扬一下大国精神,主动承

烟雨评社 2025-08-07 18:14:04

国际奥委会追着中国办奥运?奥委会前主席巴赫曾说:中国应该发扬一下大国精神,主动承担起申办奥运会的责任!结果中方的回应,让全世界都很是意外! 曾几何时,申办奥运会是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无上荣光。谁也没想到,这顶桂冠如今却成了一块人人躲着走的“烫手山芋”。从奥斯陆到克拉科夫,越来越多雄心勃勃的城市,在看清预算后都打了退堂鼓。 理由很一致:太花钱了。在这场全球性的热情退潮中,中国的角色尤其耐人寻味。作为全球唯一的“双奥之城”,它从一个狂热的追梦者,变成了今天冷静的旁观者。这种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的背后,藏着的,其实是中国一部百年的崛起和反思史。 故事还得从一个世纪前的渴望说起。1908年,《天津青年》杂志提出了著名的“奥运三问”:中国人什么时候能去参加奥运?什么时候能拿一块金牌?又什么时候能自己办一届?这三个问题,像三座大山,压在了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心头。 1932年,刘长春单枪匹马出征洛杉矶,用一个悲壮的背影,划上了第一个问号。又过了半个多世纪,还是在洛杉矶,许海峰的一声枪响,为中国射落首金,答完了第二题。直到2001年7月13日,当萨马兰奇在莫斯科念出“北京”的名字时,第三个问题才终于尘埃落定。 那一夜,整个中国沸腾了,数十万人涌向天安门,用最朴素的欢呼,印证了这个百年梦想的分量。2008年,当绚烂的烟花在鸟巢上空绽放,中国向世界交出了一份被国际奥委会誉为“无与伦比”的答卷。 这场盛会,既是体育实力的集中展示,也成了国家发展的“加速器”,城市基建全面升级,首钢等老工业区借机转型,还实打实地创造了十多万个就业岗位。 不过,狂欢总有落幕的时候,一种叫“后奥运综合症”的全球性顽疾也随之蔓延开来。办奥运,标准高,就意味着必须砸下巨资。巴西里约为了那场盛会,硬是咬牙花了132亿美元,可喧嚣过后,那些宏伟的场馆迅速沦为被遗弃的钢铁巨人,在荒草中喂了蚊子。 这并非个例,从雅典到伦敦,场馆闲置、巨额维护费拖垮城市财政的故事,一再上演。更可怕的是,这还是一场容错率极低的豪赌。东京奥运会就因疫情延期,里里外外亏掉了超过490亿人民币,这笔账单至今仍是日本政府的一块心病。 与此同时,奥运会的味道也渐渐变了。体育一旦掺和进政治,就难免蒙上阴影,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奥运会的抵制,让纯粹的体育精神显得有些尴尬。 当“奥运光环”褪色,国民的心态也跟着成熟起来。今天的中国,自信的来源早已不是一场运动会。遍布全国的高铁网、领跑世界的5G技术、迈向星辰大海的航天事业,这些才是更硬核的国家名片。 民众的看法也变得很实在:与其将几百亿美元砸在一场半个月的赛事上,不如把钱用在修桥铺路、攻关“卡脖子”技术、巩固国防这些更关系国计民生的刀刃上。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对奥运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面对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五年内三次的办赛“邀请”和“大国担当”的呼吁,中国没有再现当年的激情,而是拿出了一套更聪明的方案。 作为“双奥之城”,北京筹办2022年冬奥会时,核心思路已从2008年的“集中展示”,悄然转变为“可持续发展”。 这可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体现在每一个细节里:“水立方”靠着一套精巧的可移动冰场,摇身一变成了“冰立方”,实现了夏冬项目无缝切换;五棵松体育馆因为从设计之初就留好了后路,赛后场馆利用率高达70%。 曾经的重工业基地首钢园区,更是直接改造成了冬奥赛场和指挥中心。这套“中国式智慧”,不仅让冬奥场馆的建设成本大幅压缩了七成,还实现了所有竞赛场馆100%使用绿色电力,直接把“奥运必烧钱”的老理给破了。 更重要的是,中国重新定义了“奥运遗产”。如果说2008年的遗产是那51枚金牌,那2022年的遗产,就是“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所激发的全民健康浪潮,以及借冬奥之机打通的京津冀“一小时交通圈”。 正如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小萨马兰奇所说,这个社会目标,“也是国际奥委会的追求”。这无疑证明,中国方案已经开始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全球性改革,贡献实实在在的引领价值。 回望百年,从刘长春的单刀赴会到北京成为“双奥之城”,这条轨迹,完美契合了中国从追赶世界到自信引领、从燃烧激情到展现理性的崛起之路。所以,如今一次次婉拒办赛邀请,不是在推卸责任,而是在看透“后奥运综合征”的风险后,对国家长远利益的成熟考量。 真正的大国担当,早已不是办一场盛会来“秀肌肉”,而是有能力、有智慧为全球共同的难题,贡献出可持续的解决方案。这种务实、理性和创新的态度,或许比任何一块金牌都更能代表这个时代的中国。 信源:北京冬奥会的带动效应正充分显现——专访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 2024-01-30 16:48·中国青年网

0 阅读:96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