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篇 一群女同事,我该怎么相处? 林晓第一天转岗到行政部时,被办公室里此起彼伏的笑声惊了一下。三个女同事围在复印机旁讨论新出的口红色号,靠窗工位的大姐正分享儿子高考的喜报,连最年轻的实习生都熟稔地给前辈带了咖啡——整个空间像裹着一层暖融融的棉絮,唯独她站在门口,手里攥着入职通知,像块格格不入的冷石头。 头一周她过得像踩钢丝。听着她们聊热播剧,她插不上嘴,只能假装专注打字;有人说“楼下新开的奶茶不错”,她想接一句“我也喝过”,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怕显得刻意;有次前辈让她帮忙整理文件,她紧张得把文件夹碰掉在地上,纸张散落一地时,她听见身后传来低低的笑声,脸“腾”地红了,蹲下去捡纸的手都在抖。 真正的转折点在一个雨天。她带了伞,下班时却看到部门的李姐站在门口发愁,说没带伞要等家人来接。鬼使神差地,她走过去说了句:“李姐,我家方向跟您差不多,要不我送您一段?”李姐愣了一下,随即笑开了:“那太好了!正好还能跟你聊聊你那个报表,有些地方我没看太懂。” 伞下的空间很小,雨声噼里啪啦打在伞面上,她们聊着工作,也聊着各自的生活。林晓才知道,李姐看着严肃,其实女儿跟她同龄;那个总爱聊八卦的小张,私下在备考教师资格证;连最安静的王姐,说起养花来都眼睛发亮。她第一次发现,那些看似密不透风的圈子,其实藏着很多缝隙,只是她之前没敢伸手去推。 后来她慢慢摸索出规律:不必强迫自己融入所有话题,但听到她们聊育儿经时,偶尔说一句“我妈也总说这么带孩子省心”;看到谁桌上摆了新绿植,夸一句“这个颜色真好看”;有人加班时,顺手多订一份外卖——这些细碎的善意,比硬凑的热络更管用。 有次部门聚餐,小张突然说:“晓晓刚来的时候,我还以为她特别高冷呢,没想到这么细心,上次我感冒,她悄悄放我桌上的感冒药我还没谢呢。”林晓不好意思地笑了,李姐拍了拍她的肩:“咱们部门就这样,熟了就知道,没那么多讲究。” 她渐渐明白,和一群女同事相处,最怕的不是“融不进去”,而是先给自己设了屏障。她们聊家长里短,是在分享生活的温度;她们偶尔的小抱怨,更像一种情绪的释放;那些看似琐碎的关心,比如“你今天脸色不太好”“这个任务要不要帮忙”,其实都是拉近距离的信号。 现在的林晓,也能自然地加入她们的闲聊,会记得谁不爱吃香菜,谁对花粉过敏,甚至能精准接梗聊起新剧的剧情。她不再纠结“该怎么相处”,因为她发现,当她放下“要讨好”“要融入”的焦虑,只是真诚地做自己,那些暖融融的棉絮,自然会慢慢把她裹进去。 就像种一盆花,不必天天盯着它什么时候开花,按时浇水,偶尔松松土,给点阳光,它总会在某个清晨,悄悄冒出嫩芽来。
谁这么缺德,专偷车座!
【14评论】【4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