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再次发出震撼言论,语出惊人:“日本若继续这样下去,迟早会从世界上消失!” 更细思极恐的是,他表示:“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或许会有 300 亿到 500 亿台人形机器人,数量是人类的 3 到 5 倍!”
2022 年 5 月,这条来自世界首富的动态被刷到顶。日本国内媒体第一时间抓住它,标题里 “灭亡”“消失” 这样刺眼的词瞬间铺满网页。
换个角度看,日本的文化特质里确实藏着不少制约发展的暗礁。他们那套 “终身雇佣制” 和 “年功序列” 曾被奉为圭臬,可到了人工智能时代就显得格格不入。年轻人进了公司得熬资历,哪怕有新想法也得憋着,不像硅谷的科技公司,二十岁的毛头小子都能带着团队搞颠覆式创新。
就拿日本的机器人公司来说,几十年前造的工业机器人确实精准,但想让它们学会自主避障、理解人类模糊指令,研发团队得层层汇报,等决策下来,人家的算法都迭代好几轮了。
再说,日本夹在中美两个科技巨头中间,确实难受。美国要搞芯片禁令,逼着日本选边站,结果本土的半导体材料企业不敢给中国供货,眼睁睁看着市场被韩国企业抢走。
可转头想跟中国合作搞 5G 应用,又怕美国制裁,这种左右摇摆让他们错过了不少技术落地的窗口期。去年有家日本初创公司研发出不错的 AI 医疗诊断算法,想进入中国市场,却因为政府顾虑重重,迟迟拿不到合作许可,最后被百度的医疗 AI 抢了先。
更有意思的是日本的社会结构,表面看井井有条,实则像个密不透风的玻璃罩。老龄化带来的不只是劳动力短缺,更是思维固化。掌管企业决策权的大多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他们对人工智能的理解还停留在 “机器换人” 的层面,根本想不到 AI 能重构整个产业链。
就像日本的零售业,明明可以用大数据分析消费习惯优化供应链,可多数便利店还在靠店长的经验订货,结果就是临期食品堆积如山,利润被活活吃掉。
马斯克说的人形机器人浪潮,本质上是场生产关系的革命。谁能最快把机器人融入社会生态,谁就能抢占先机。日本倒是有不少服务机器人试点,比如养老院里的护理机器人,可这些机器人大多是 “单点突破”,没能像中国的快递机器人那样,跟电商平台、社区管理系统连起来形成网络。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日本的资源禀赋太依赖外部。人工智能的大发展需要海量的能源和矿产,日本自己啥都没有,全靠进口。等 300 亿台机器人真跑起来,能源消耗得翻好几番,到时候美国控制着页岩气,中国握着稀土,日本拿什么跟人家换?去年他们想跟澳大利亚签锂矿长期协议,结果被美国横插一脚抢走,这就是现实。
这么看下来,马斯克说的 “消失” 未必是地理上的消亡,更可能是在全球科技和经济格局里失去话语权。当别的国家用 AI 重构生产、生活、国防的时候,日本要是还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打转,迟早会变成博物馆里的展品 —— 精致,但失去了生命力。毕竟在技术爆炸的时代,慢一步可能就差出一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