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看不出美国不让中国进口俄罗斯石油的门道,说中国没必要为了一个不靠谱的、历史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08-06 21:19:29

很多人看不出美国不让中国进口俄罗斯石油的门道,说中国没必要为了一个不靠谱的、历史上还侵占过领土的邻国去承担被整个西方制裁的风险。这是典型的只从经济角度而没有从战略角度看问题。   特朗普将俄罗斯停火期限从 50 天骤减至 10 天,威胁对俄油买家加征 100% 关税的那一刻,华盛顿的算盘就已打得噼啪作响。 对美国而言,中国作为俄罗斯石油最大买家,从来都是这步棋的核心目标 —— 不是简单地遏制俄罗斯,而是要借能源贸易这把刀,切断中俄之间最坚韧的利益纽带。   能源从来都是大国博弈的血管。俄罗斯向中国输送的每桶原油,不仅是工业的燃料,更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筹码。 当下中俄能源贸易中,人民币与卢布结算已占近七成,这意味着每一笔交易都在削弱美元的能源定价霸权。 美国太清楚这一点:一旦石油人民币体系成型,美元主导的全球金融秩序将出现裂缝,而中国正是要在这裂缝中,为自己的经济安全撑开一片天。   印度的反应成了鲜明对照。在美国宣布 25% 关税后,印度立刻暂停部分俄油采购,转身扑向中东和西非的高价石油。 这种摇摆看似 “务实”,实则让自己陷入更被动的境地 —— 既失去了低价能源的红利,又没能换来美国真正的信任,反而成了大国博弈中的棋子。 中国则不然,7 月 30 日宣布与俄罗斯在日本海举行联合军演,时间卡在 8 月 1 日至 5 日,地点紧邻俄罗斯远东能源枢纽符拉迪沃斯托克,主题直指 “维护战略通道安全”。 这哪里是巧合?分明是用军事行动给能源通道上了一把锁,告诉世界:中国的能源安全,容不得别人指手画脚。   有人算经济账,说承担制裁风险不值。可他们没算过另一笔账:中国战略石油储备虽够支撑一段时间,但如果突然切断俄油供应,全球原油市场将瞬间失衡。 俄罗斯每天向中国输送的近 200 万桶原油,占中国进口量的 17%,短期内没有任何替代来源能填补这个缺口。 到那时,油价飙至每桶 120 美元不是危言耸听,成品油涨价、物流成本飙升、工业生产受限…… 这对中国经济的冲击,远比所谓的 “制裁风险” 更致命。能源安全不是选择题,是生存题。   更别提那些翻出历史领土争端的质疑。历史当然要铭记,但国际博弈从来不是靠翻旧账就能赢的。 今天的美国,从芯片禁令到南海巡逻,从台海说辞到供应链脱钩,早已在各个领域织密了针对中国的围堵网。 如果此时因为忌惮西方制裁而放弃俄罗斯这个能源盟友,等于主动拆掉自己的一根支柱。 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北极航道,都是中国突破围堵的战略支点,失去它们,中国在全球能源格局中将更加孤立,这才是真正的短视。   美国的制裁威胁,本就充满双标。 欧盟嘴上喊着对俄制裁,德国企业却通过波兰转口悄悄买俄液化天然气;印度暂停公开采购后,迪拜的油库突然多了许多 “不明来源” 的原油,最终还是流向印度炼厂;就连美国得州页岩油商也公开反对 —— 他们怕的是,失去中俄市场后,自家油井将因过剩而停产。 这些事实戳破了 “意识形态高于利益” 的谎言:能源贸易的本质,从来都是实打实的供需与利益。   中国的应对,藏着更深的战略智慧。 7 月 30 日中美贸易会谈上,面对美国财长贝森特 “加征 500% 关税” 的威胁,中方代表只平静回应 “继续推进各项议题”。转头就加快与加拿大、巴西的能源结算谈判,把人民币结算的盘子铺得更大。 同时,“影子油轮舰队” 规模悄然扩大,这些不挂中国旗的船只,让能源运输更难被追踪;北极 LNG 项目的合作也在提速,为开辟新航道做准备。 这种 “不硬碰硬但绝不退让” 的节奏,既守住了能源安全的底线,又没让自己陷入孤立对抗。   说到底,美国对俄油的制裁大棒,瞄准的从来不是莫斯科,而是北京。 它想离间中俄,让中国失去稳定的能源供应;想打断人民币结算进程,巩固美元霸权;想逼迫中国跳进高价能源的陷阱,削弱中国经济的竞争力。 但中国早已不是那个只能被动接受规则的国家,从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到多元化能源进口布局,每一步都在为自己铺设安全网。   看清这层门道就会明白:继续进口俄油,不是对谁的 “仗义”,而是中国对自身战略安全的清醒守护。在大国博弈的棋盘上,能源是兵,也是盾,弃之则危,用之则安。

0 阅读:0
锴锐说科技文化

锴锐说科技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