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角度很有意思。今年上半年,日本至少发生27起针对中国人的袭击事件,可你看,有日本人出来献花或者搞集体反思吗?基本没有。 反观国内,只要有那么几起日本人受伤的事,立马就有人跳出来,放大成“仇日教育”的铁证,吵得不可开交。 按理说,27怎么也比“几”大吧?而且日本人口还没我们多,这27起的分量本该更重。可现实却是,动静大的反而是我们这边。 事情本身大不大,好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舆论想不想让它大。这东西就是个放大镜,想照哪儿就照哪儿。 国内之所以能为几件事吵翻天,是因为“仇日教育”这个标签太好用了。 它就像个现成的靶子,不管什么事,只要能往上一靠,马上就能吸引眼球和流量。事情的真相是什么,反而没那么多人关心了,先把这个帽子扣上再说。 而日本那边,似乎就缺这么一个能让全社会跟着紧张的靶子。他们的主流舆论里,没有一个叫“排华情绪”的现成框架。 所以那27起袭击,最终就被当成普通的刑事案处理了,是警察的事,跟社会没太大关系,自然也就掀不起什么波澜。 说白了,一件事会不会成为公共事件,关键看有没有人给它一个合适的“定义”。 在中国,个别案例被迅速定义为“民族情绪问题”;在日本,更多的案例则被定义为“个人犯罪问题”。不同的定义,导致了天差地别的舆论待遇。 所以,纠结谁更冷漠其实没抓住重点。关键是得看明白,舆论的聚光灯是怎么打的。聚光灯照在哪儿,哪儿就是舞台中央,哪怕只是件小事。 没照到的地方,再大的风波也可能只是后台的一点杂音。
看到没有,这就是日本人的反思。这段时间,因为《南京照相馆》的热映,日本媒体、咱
【21评论】【7点赞】
命运顽童的拼图
日本人民是好的,正躺在咱们的烈士陵园里。至于其他的,既然不是人民,那就人道了吧[并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