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我国投掷第一颗实战氢弹,飞行员杨国祥按下了投弹电钮,但没想到,氢弹竟

万物知识局 2025-08-04 11:50:22

1971年,我国投掷第一颗实战氢弹,飞行员杨国祥按下了投弹电钮,但没想到,氢弹竟没有动静,投掷失败!就在万分紧急时刻,杨国祥舍生忘死请求“带弹着陆”!   若不是出现意外,中国在1971年就可以成功进行第一颗氢弹试爆。   1971年12月30日,西北核实验基地准备就绪,飞行员杨国祥在万众瞩目下进入飞机驾驶舱,他即将完成一项艰巨而伟大的任务——投递氢弹。   为了成功完成这项任务,他已经进行了长达数月的训练。   每天天刚亮,他就要驾驶这架飞机从发射台飞向爆炸地,在两地之间来回周转,他已经对沿途的气流地形和温度变化了如指掌。   再后来,他还需要在爆炸区范围内模拟投掷状态。   杨国祥完全可以做到,投掷之后立刻操纵飞机转头,并在30秒时间内飞出预定爆炸区,进入安全地带。   这一刻他已经等待了好几个月,进入驾驶舱之后心情十分激动。   此时飞机上已经装载一颗氢弹,在载重情况下与平常的飞行质感明显不同。   而对讲机内,发射中心已经开始进入倒计时,他双手握着操纵杆,深呼吸,平稳心情,目视前方。   “起飞!”   随着塔台一声指令,他沿着已经训练无数次的轨迹迅速前进,迅速靠近已经划定的核实验圈。   抵达核实验圈上空之后,他向塔台报告了自己的当前坐标,在得到地面中心的圆准之后,开始为投掷氢弹做最后的调试准备。   他大幅度拉动操作杆,让飞机在原地坐标基础上突然向上拉伸,机头与机尾之间逐渐形成40度的阳角,一切准备就绪之后,他启动投掷按钮。   投掷装置是此前安装在机身操作装置上的,只需要一个按钮就可以投掷氢弹,结果他按了按钮之后,本应该减重的飞机毫无反应,他在原地滞留三秒,没有听到炮制过程中传出的声音。   杨国祥断定第一次投掷失败了。   一次失败并没有让他慌乱,他镇定的把机身操作装置和发射装置检查一遍。   但从肉眼看来,每一个接口都是正确的,没有检查到任何的特殊情况。   无奈之下他只能向地面报告,这里出了情况。   “是否要采用应急投掷?”   这是一套独立于机身装置之外的自动发射系统,和之前的发射系统并不关联,根本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出现像现在这样的情况。   既然一时之间找不到原因,那不如采用应急装置再启动一次,地面同意了杨国祥的要求。   于是他第二次调整飞行方向,在指定爆炸圈内绕行一圈,最终回到原点。   确定飞行坐标之后,他伸手启动了自动发射装置,结果三秒钟之后还是毫无反应。   第二次杨国祥有一些慌乱,他围绕爆炸圈二次绕行,之后再一次回到发射原点,可他第二次按动应急装置之后还是毫无反应。   连地面中心也没有想到,三次发射竟然都没有成功,杨国祥保留原地绕行的情况下继续检查发射装置。   就在她想要第三次尝试的时候,结果突然发现飞机里的油不够了。   油箱现在只能支撑短距离飞行,这也就意味着他没有时间再试,必须尽快在机场安全着陆。   但在搭载氢弹的情况下,油耗会比正常飞行更加迅速,很有可能他根本就回不到机场。   而且,飞机在降落过程中产生的冲击可能会影响到搭载的氢弹,甚至会引发意外。   此时杨国祥面临着最艰难的抉择,对于他而言,目前最安全的办法就是跳伞逃生,他把这一情况如实反映给地面。   结果地面中心毫不犹豫的命令他立刻跳伞逃生。   当时坐镇北京指挥的周总理在接到报告时也是如此吩咐,无论氢弹价值几何,飞机价值几何,终究比不上人命珍贵。   但杨国祥并不甘心这样放弃,因为他比所有人都清楚,自己跳伞之后飞机会迅速失控,到时候飞机在哪里降落根本无法控制。   万一砸到人怎么办呢?万一真的引爆氢弹了怎么办呢?   于是,他驾驶着飞机按原路返回,他想赌一次安全的把氢弹带回地面。   这一路他走的十分艰险,地面所有人的心都揪了起来。   好在他的飞行技术十分娴熟,在降落的过程中几乎没有任何波动,最后竟然真的带着氢弹安全回到地面。   最后科研人员对发射装置进行了全面检查,结果发现只是因为简单的电线短路。   在改造完发射装置之后,1972年1月7日,杨国祥再次执行飞行任务,这一次他成功把氢弹投射到预定位置,一朵蘑菇云,让全国上下欢呼雀跃!

0 阅读:154
万物知识局

万物知识局

每天一个小科普,了解更多新知识 归之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