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新疆牧民们放牧时,偶然发现一些闪闪发亮的石头。万万没想到,这些石头竟引得各国追捧,帮国家清偿了20亿的债务。 在新疆阿尔泰山的深处,有一道巨大的螺旋状“伤疤”,深达200米,盘旋着嵌入大地。如今,每年上百万游客来到这里,对着坑底积水形成的碧蓝湖泊拍照赞叹,以为这只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可就在不远处的山坡上,七百座坟茔静默无语,好像在提醒人们,这片风景背后是另一回事。 故事的开头很有意思。近一个世纪前,一个哈萨克牧民发现他的羊群总是执拗地绕开一片草地。他走过去,发现地上散落着一些泛着幽蓝光泽的漂亮石头。 牧民们捡回家,把它们当成宝石打磨佩戴。谁知几年后,苏联地支队看到这些饰品时,几乎是欣喜若狂。他们找了很久的稀有矿物,铍,居然就这样出现了。 这份狂喜的背后,却是致命的危险。牧民眼里的“宝石”,其实剧毒无比,徒手触碰就会红肿溃烂。更可怕的是,它的粉尘能引发不可逆的“铍肺病”,让人的肺逐渐纤维化,直到无法呼吸。况且,这些矿石常常与放射性铀矿伴生,开采风险极高。 可这诅咒的另一面,是无法估量的价值。铍,是驾驭原子能的关键材料,它能高效反射中子,让核反应堆里狂暴的链式反应变得温顺。 它比铝轻,强度却是钢铁的六倍,造导弹、卫星和飞船都离不开它。这块亦正亦邪的石头,注定要把这片宁静的牧场卷进大国博弈的漩涡里。 从1935年起,苏联人主导了矿山开采,珍贵的矿石沿着额尔齐斯河源源不断地运往西伯利亚。到了1955年,矿区总算回到中国手里。可好日子没过几年,随着中苏关系破裂,苏联专家连夜撤走,却“大方”地留下了一张高达52亿元人民币的天价账单。 这笔巨债,对一个当时连饭都吃不饱的国家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这矿有多重要?据说冷战时,苏联想用二十辆崭新的卡车换矿脉的精确坐标,周总理一口回绝。 危急关头,中国做了个决定:你们最想要什么,我们就用什么还债!可可托海三号矿,就这样成了为国还债的“主力军”。 北京“用矿石抵债,一块不能少”的命令传到阿勒泰,一场关乎国运的硬仗,在零下五十多度的极寒里开打。四万名建设者在这里,几乎是用身体对抗自然。 钢钎凿进岩层,瞬间就粘上一层冰;哈萨克矿工买迪冲进冒烟的矿洞排除哑炮,飞石直接砸瞎了他的左眼;矿工加盘·哈不都拉太把身上唯一的羊毛袜套在凿岩机上保温,自己却穿着漏风的毡靴。 东北来的技术员孙传尧,一边啃着冻硬的窝头搞研究,他的妻子坐月子,就靠着一颗白菜心撑了过去。有日本商人想用粮食换他们的矿渣,这群饿着肚子的工人集体摇头,吼出了那句:“渣子里有宝贝,喂狗也不给外人!” 就这样四年,价值14亿卢布的矿产品运往苏联,清偿了总债务的40%。代价呢?是平均每个月有3名矿工殉职,是山坡下那新增的七百座坟茔,还有上千名因严重冻伤而致残的工人。 他们甚至还在地下136米深处,秘密浇筑了一座水电站。涡轮机的轰鸣,连同他们的名字,一起被阿尔泰的群山吞没了。 不过,他们的付出没有白费。几年后,东方传来的几声巨响就是最好的回答。在地质陈列馆里,并排陈列着三封泛黄的贺电,分别来自1964年的原子弹、1967年的氢弹和1970年的“东方红一号”卫星。 贺电上那句“所用铍、锂、铯,皆赖君等之功”,就是对这场悲壮付出的最高褒奖。正是这座矿山,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提供了九成以上的铍,为第一颗氢弹贡献了一半的锂,还包揽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所需的全部铯金属。 国防科工委的感谢信里,“为国分忧”四个大字,把这群无名英雄的牺牲和国家的脊梁,熔铸在了一起。 1999年,矿区封存,半个世纪的喧嚣归于沉寂。转型的阵痛过后,这片土地开始以新的方式被人们记起。当歌曲《可可托海的牧羊人》火遍大江南北,年轻人在弹幕里惊叹“原来原子弹的密码藏在这里”时,历史和当下完成了一次奇妙的交响。 如今,矿区被高高的电子围栏圈起,多语种的警告广播循环播放,运输车都装上了直连国家核安全局的GPS和辐射传感器。当地政府甚至给羊群戴上了能检测粉尘的电子项圈,用科技延续着祖辈趋利避害的智慧。 从一片羊都绕着走的怪地,到一个国家的功勋丰碑;从一道撕裂大地的伤痕,到一段熔铸国魂的史诗。可可托海的故事,就是如此。 信源:寻迹史前:新疆第一缕炊烟升起的地方——中国新闻网
终于有人讲明白了,当年老苏为什么要逼走一心爱它的东大?当年,老苏手下唯一能打的就
【4评论】【3点赞】
wlqcq
今天晚上在和儿子打羽毛球的时候,还教他,我们没有资格替那些被日本人杀害的前辈和先烈们原谅小日本,因为日本鬼子从来没有真正深刻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