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河东狮吼出自于苏轼调侃朋友的一首诗,“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

文人学社 2025-08-04 11:14:08

著名的河东狮吼出自于苏轼调侃朋友的一首诗,“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说的是龙丘居士陈季常邀请苏轼等朋友晚上聚餐,夜深了还在嗨,陈季常的老婆用棍子敲了敲墙,吓得陈季常一下子六神无主,宴席也瞬间结束了。 北宋元丰三年的某个深夜,黄州城外的一处宅院里,烛火在风中摇曳不定。苏轼与三五个文人围坐在案前,酒盏里的涟漪映着他们泛红的面庞。突然,墙外传来三声闷响,像木棍敲打在厚麻布上的声音,原本热闹的宴席瞬间安静得能听见烛火爆裂的脆响。 这场夜宴的主人陈季常,此刻正保持着举杯的姿势,酒液顺着杯沿滴落在青布袍上。这位自称"龙丘居士"的隐士,平日最爱与友人谈佛论道,常在月下摆开素席,用自酿的松醪酒招待四方文人。苏轼曾戏称他的宅院是"小梵天",因为这里终日回荡着诵经声与辩论声,连檐角的风铃都沾染了禅意。 陈季常的夫人柳氏在当地颇有名气。这位出身河东的名门之女,嫁入陈家时带来了整整三十车嫁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不是金银器皿,而是满满十车佛经。据《黄州府志》记载,柳氏每日清晨必先焚香诵经,再处理家务,将偌大的宅院打理得井井有条。她与陈季常的婚姻,看似是儒佛两家的结合,实则暗藏性格的碰撞。 那夜的闷响过后,陈季常手中的拄杖"当啷"落地。这根用湘妃竹制成的拐杖,是苏轼前年赠送的礼物,此刻却像被抽走了魂魄般瘫在青石板上。席间有人注意到,陈季常的耳尖突然变得通红,这种反应在后来被文人们戏称为"河东红"。苏轼拾起拐杖时,发现竹节处有道新鲜的裂痕,想必是主人慌乱中用力过猛所致。 柳氏的"敲墙警夜"并非偶然。陈家仆人后来透露,夫人早有规定:戌时三刻必须熄灭前院灯火,违者罚月钱。这条家规源于半年前的一次教训——当时陈季常与客人高谈阔论至凌晨,结果次日有匹家马因夜惊踢翻了磨盘。从那以后,墙外的木棍声就成了夜宴的终止符,其效果堪比军营里的梆子声。 苏轼对这场面印象深刻,回城后提笔写下《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诗中"河东狮子吼"的比喻,源自佛经中"狮子吼则百兽伏"的典故,却被后世演绎出新的意味。黄州城的说书人很快将这段轶事编成段子,在茶楼里传唱。有趣的是,陈季常非但不恼,反而请人将诗句刻在书房的屏风上,每有客至便指着说:"此乃东坡居士为我作的《夜宴图》题跋。" 这场风波过后,陈家的夜宴规矩变得更有趣味。客人们发现,宴席进行到戌时二刻,仆人便会悄悄在案头放上醒酒茶,茶盏下压着张便笺,上面写着"子时将至"四个瘦金体。而墙外的木棍声,也从最初的三声改为两声,最后演变成一声轻咳——这大概是陈季常与夫人长期博弈达成的默契。 千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重读这首调侃诗,看到的不仅是文人的闲情逸致。陈家宅院里的烛光、青石板上的拄杖、墙外的木棍声,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北宋市井图。那些被诗句定格的瞬间,恰似历史长河中的浮标,标记着中国人家庭生活中特有的智慧与温情。正如陈季常书房里那面刻诗的屏风,岁月模糊了字迹,却让背后的故事愈发清晰可辨。

0 阅读:4
文人学社

文人学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