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中的王勃,居然为了斗鸡写出了洋洋洒洒的《檄英王鸡》,不过也因此触怒了唐高

文人学社 2025-08-04 10:14:13

初唐四杰中的王勃,居然为了斗鸡写出了洋洋洒洒的《檄英王鸡》,不过也因此触怒了唐高宗,唐高宗认为他卖弄才华,挑拨离间,因此就把他给罢官扔出了长安城。 长安城的晨雾还未散尽,王勃站在朱雀大街的槐树下,怀中揣着那卷墨迹未干的《檄英王鸡文》。他不会想到,这份为沛王斗鸡助兴的戏谑之作,将在十二个时辰后掀起一场改变命运的狂澜。 这场文字风波的源头要追溯到初唐贵族间盛行的斗鸡之风。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当时长安城"每至元夕,贵戚家皆以珍禽异兽相斗为乐"。沛王李贤与英王李显的王府相邻,两院斗鸡场仅隔一堵朱红高墙,每逢鸡鸣时分,此起彼伏的啼叫便成了兄弟较量的号角。 二十岁的王勃正担任沛王府修撰,这个从六品上的官职虽不显赫,却让他得以近距离观察皇室生活。某日沛王命他撰写檄文助兴,这位少年才子提笔挥就,将英王府的斗鸡描绘成"血眼虬髯"的猛将,自己府上的雄鸡则是"铁喙铜爪"的战神。文中"两雄不堪并立,一啄何敢自妄"的戏言,在文人圈里传为笑谈。 檄文经辗转传抄,竟呈到了唐高宗的御案之上。这位经历过玄武门之变的帝王,对兄弟阋墙的往事尤为敏感。当他读到"雌伏而败类,雄飞而竞上"时,手中朱笔突然顿住——这哪里是在写斗鸡?分明暗喻着皇子间的权力角逐。 据《旧唐书》记载,高宗当即召来三省重臣,将檄文掷于殿中:"歪才,歪才!二王斗鸡,王勃身为博士,不行谏诤,反作檄文,有意虚构,夸大事态,是交构之渐!"这番话里藏着帝王特有的政治嗅觉,他看到的不是文人的游戏笔墨,而是可能引发宗室动荡的火种。 从檄文问世到王勃被逐,长安城经历了戏剧性的昼夜轮回。辰时,檄文在弘文馆学士间传阅,众人惊叹于"昆山碎玉,芙蓉泣露"的文采;午时,消息已飘进大明宫东内;未时,黄门侍郎持节出宫;申时,王勃在值房收拾行囊时,发现案头多了一锭压惊的官银;戌时,长安县尉带着"即日离京"的诏令叩响府门。 最耐人寻味的是那匹送他出城的驿马。据《唐六典》记载,五品以下官员离京不得乘官马,但王勃的鞍袋里却装着沛王府特批的路引。这匹枣红马驮着年轻文人穿过春明门时,城楼上值夜的兵士看见,月光在少年官袍的鹒鸟纹上流转,仿佛在诉说某种未尽的隐喻。 被逐出长安的王勃南下虢州,在任参军期间又因藏匿官奴获罪。但鲜为人知的是,他在流放交趾途中创作的《采莲曲》,其中"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的句子,被后世乐工谱成曲子,在江南水乡传唱了整整三个朝代。而那篇引发风波的檄文,却在《全唐文》中湮没无闻,直到近代敦煌残卷出土,人们才得以窥见全文真貌。 历史总爱在细节处埋下草蛇灰线。当王勃在南海瘴疠之地写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时,长安城里的英王李显正盯着王府斗鸡场的沙地,那些被文人墨客赋予象征意义的雄鸡,依旧在日复一日地啄斗争食。这场因文字引发的风波,最终化作初唐天空中的一朵流云,既见证了天才的陨落,也映照着时代特有的政治神经。

0 阅读:12
文人学社

文人学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