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0年,唐睿宗李旦再次登基。尘埃落定时,太子人选却犯了难,特别是大儿子李宪,竟

炎左吖吖 2025-08-04 09:39:30

710年,唐睿宗李旦再次登基。尘埃落定时,太子人选却犯了难,特别是大儿子李宪,竟连日上书哭求不愿做太子。 在古代,皇位除了太子直接继承,或者就是皇帝废黜太子后,另选贤者。 然而,当唐睿宗李旦重登帝位时,太子之位竟无人愿坐。   长子李宪连日上书,开始推辞储君之位,而三子李隆基也坚称应该由兄长继位。   这场兄弟相让的戏码,显得十分奇怪! 而李宪的退让,要从他们兄弟特殊的成长经历说起。   作为武则天的小儿子,李旦一生都活在母亲的阴影下。   他曾短暂做过傀儡皇帝,最终连这个虚名也被剥夺。   更悲惨的是,因为拒绝了一个宫女团儿的投怀送抱,导致妻妾被武则天秘密处死,只留下李宪和李隆基两个幼子。     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兄弟俩,从小就学会了隐忍。   李旦为避祸寄情声乐,将几个儿子都培养成了艺术家。   李宪精通音律,能诗善文,李隆基则擅长作曲,后来还成了梨园始祖。   艺术成了他们逃避政治风暴的避风港,也塑造了淡泊名利的性格。       710年,李隆基联手太平公主发动政变,诛杀韦后,助父亲李旦复位。   按常理,立长不立幼,太子之位本该属于李宪。   但经历过武则天时代的血腥政治,李宪太清楚这个位置意味着什么,它不仅是权力,更是催命符。   李宪的推辞并非作秀。   他连续上表,言辞恳切,称自己"才轻德薄",而三弟李隆基"英武类祖",更适合治国。这背后是清醒的政治判断。   当时朝局动荡,确实需要李隆基这样的铁腕人物。   更重要的是,他深知自己艺术家性格,根本不适合政治斗争。     面对兄长的坚持,李隆基的反应出人意料。   他哭着向父亲保证,将来一定尽心辅佐大哥。   这一幕在历代宫廷斗争中堪称奇迹。   要知道,就在几年前,中宗李显的儿子们还为太子之位争得你死我活。     这种反常的兄弟情,源于他们共同的创伤经历。   丧母之痛、朝不保夕的恐惧,让这对兄弟格外珍惜亲情。   加上长期的艺术熏陶,使他们比一般皇子更看重精神世界。   李宪后来专心音乐创作,李隆基则经常与他切磋技艺,兄弟情谊持续终生。     李旦最终采纳了长子的建议,立李隆基为太子。   历史证明这个决定无比正确,李隆基开创了开元盛世,而李宪得以善终,死后还被追谥"让皇帝"。 回看这段历史,李宪的退让看似反常,实则充满智慧。   在权力与生存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在虚名与艺术之间,他选择了本心。   这种清醒的自我认知,在权力至上的宫廷中尤为难得。     与其说这是一个关于让位的故事,不如说是一个关于生存智慧的故事。   在充满血腥的唐朝宫廷,李宪用退让保全了自己,也成全了兄弟,更间接成就了一个盛世。   信息来源:(文献——《资治通鉴》)

0 阅读:65

猜你喜欢

炎左吖吖

炎左吖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