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5年,刘伯温指着天上的太阳,对朱元璋说:“东南方向,将会失去一员大将”!不料,朱元璋却事不关己地问:“连年战乱,死人不是很正常么,你觉得死得会是谁?看着朱元璋一脸不屑的样子,刘伯温摇摇头说:“您会后悔的……” 刘伯温说的这位东南大将,不是别人,正是朱元璋的亲侄子——朱文正。 1363年的鄱阳湖。那时候,朱元璋和陈友谅正在死磕,史称“鄱阳湖大战”。当时朱元璋的主力全在外面,老巢应天(南京)的门户——洪都(今南昌),就交给了朱文正。 陈友谅带着六十万大军把洪都围得跟铁桶一样,猛攻了整整85天。朱文正手上才多少兵?区区几万人。但就是他,硬生生顶住了这波地狱级难度的攻击,为朱元璋调兵遣将、最终在鄱阳湖决战赢得了宝贵的战略时间。可以说,没有朱文正守住洪都,朱元璋的天下可能就悬了。 但人啊,就怕功劳太大,心态失衡。打赢之后,朱文正飘了。他在洪都开始追求奢靡生活,纵容手下,甚至有点拥兵自重的意思,还私下里跟朱元璋的另一个对手张士诚眉来眼去。 这些小动作,朱元璋能不知道?但他念及旧功和亲情,一直忍着。 刘伯温的“预测”,其实根本不是什么掐指一算,而是基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他看到的是:朱文正的骄纵已经越过了红线,而朱元璋的忍耐也快到了极限。一个功高震主却不知收敛的将领,面对一个猜忌心极重的帝王,结局是注定的。 果然,就在1365年,朱元璋亲赴洪都,把朱文正抓起来,废为庶人,囚禁到死。一颗将星就此陨落。朱元璋后悔了吗?当然。他失去的不仅是一个能打的侄子,更是打破了创业初期那种君臣亲密、同心同德的美好氛围。从那一刻起,猜忌的种子,正式在他心里生根发芽,再也无法拔除。 刘伯温的“观星象”,就是那个时代的“大数据分析”。他依据的是历史规律、人心向背、政治气候这些“数据”。而朱元璋的“不屑”,和今天很多决策者面对冰冷数据时的心态,如出一辙。 朱元璋不信刘伯温,因为他更相信自己驾驭人心的能力,他觉得一个亲侄子,翻不了天。 朱元璋打天下时,刘伯温是“必需品”。定战略(先灭陈友谅,后取张士诚)、出奇谋(鄱阳湖借东风火攻),甚至连建国后的典章制度、法律条文,都离不开他。那时的他,是朱元璋眼里的“吾之子房”(我的张良)。 可一旦天下平定,朱元璋坐稳了龙椅,刘伯温的处境就尴尬了。他的身份,从“战略家”变成了“预言家”,而帝王最不需要的,就是一个似乎能看透他心思的“预言家”。 朝堂之上,他是浙东人,跟李善长、胡惟庸代表的“淮西集团”格格不入。他为人又耿直,朱元璋问谁能当宰相,他把几个热门人选数落个遍,说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最后朱元璋问:“那你呢?”他老实回答:“我嫉恶如仇,脾气急,也不行。” 更要命的是,他那些神神叨叨的“预测”太准了。今天预测个天灾,明天预测个人祸,搞得朱元璋心里发毛:你到底是能臣,还是妖人?你是不是连我哪天死都能算出来? 所以,当胡惟庸诬告刘伯温在他老家青田找了块有“王气”的墓地时,朱元璋立刻就信了。最终,刘伯温在“御医”的“悉心照料”下,一病不起,黯然离世。他死前对儿子说,等胡惟庸倒台了,再把我写的书交给皇上。 他连自己的死,和对手的结局,都算到了。他算清了天下,算清了敌人,唯独没算透,那颗从谷底爬上巅峰的帝王之心,究竟能有多么幽暗和深不可测。 朱元璋最终清洗了几乎所有功臣,建立了一个他自认为绝对安全的王朝。但他或许到死也没明白,他真正失去的,不是那些将领的性命,而是建立一个伟大时代所必需的信任、开放和包容。
1365年,刘伯温指着天上的太阳,对朱元璋说:“东南方向,将会失去一员大将”!不
思念如潮心难安
2025-08-04 01:31:41
0
阅读: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