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一广西女孩拿着邻居小刘捡到的玉熊来到玉器店,让老板估价。老板看过之后,试探性地问道:“我出1000,你卖不卖?”见女孩不作声,又道:“外加一块上好的玉石。”女孩吓得拔腿就跑。 1977年,广西的小村庄安静得很,村民们靠天吃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小芳才11岁,是个勤快的小姑娘,家里种田,她常帮着干活,村里人都夸她懂事。她邻居小刘,三十出头,是个老实巴交的汉子,靠上山干活养家。每天早上,他扛着锄头出门,傍晚回来时,偶尔带点山货分给邻里。小刘不爱说话,但人实在,谁家有难处,他准第一个搭把手。 有天,小刘上山干活,挥锄头时不小心砸碎了个埋在地里的陶罐。罐子裂开,滚出一只金黄色的小熊。他捡起来一看,这小熊挺特别,圆滚滚的身子,尖尖的脑袋,眼睛圆溜溜,四只脚站得稳稳当当,背上还有些细致的花纹,摸上去凉飕飕的。小刘心想,这玩意儿不简单,擦干净后带回家放桌上,没多琢磨。过了几天,小芳来串门,一眼就瞧上了这玉熊,觉得它精致得不得了。小刘见她喜欢,就说给她玩,小芳却想着去玉器店问问,看能不能照着雕一个。 第二天,小芳拿块布裹着玉熊,揣着小心思去了村里的玉器店。店里老板是个瘦高个,眼神挺尖。他接过玉熊翻来覆去地看,眉头越皱越紧,突然盯着小芳问能不能卖,还开价1000块。那时候1000块可不是小数目,小芳家一年也攒不下这么多钱。她愣住了,没吭声,老板又加了句,再搭一块上好的玉石。小芳脑子嗡嗡响,感觉这玉熊肯定不简单,可它毕竟是小刘的,她哪敢随便卖?越想越慌,她一把抢回玉熊,撒腿跑回家。 小芳跑回家,喘着气把玉熊塞给小刘,把店里的事一五一十说了。小刘听完也懵了,他压根没想过这东西能值这么多钱。消息传开,村里人围过来七嘴八舌,有的说卖了吧,能换不少粮食,有的猜可能是古墓里挖出来的。小刘心里打鼓,琢磨着这玉熊来路不一般。没多久,县里的文物局听说了这事儿,派了几个专家下来查。 专家们来了,拿放大镜仔仔细细研究玉熊,还查了小刘捡到它的地方。折腾几天后,他们得出结论,这玉熊是战国时期的文物,少说也有两千多年历史。金黄色的玉质,雕工细腻,背上的纹饰带着那个年代的风格,可能是贵族陪葬用的。小刘捡它的那片山地,后来还勘探出一座战国古墓。考古队接手挖掘,又挖出不少青铜器、陶器和玉饰,墓主身份不低,估计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 这下村里炸了锅,大家伙儿都盯着小刘,看他咋办。小刘听专家讲完玉熊的来历,觉得这东西不该留在自己手里,它背后是老祖宗的历史,值多少钱也比不上这个。他没犹豫,决定上交给国家。文物局挺感动,给了他35块钱奖励,外加一张荣誉证书。小刘拿着证书,憨憨地乐了,觉得这比卖钱强多了。后来,玉熊被送进广西博物馆,成了镇馆之宝,游客络绎不绝。小芳路过时,总跟小伙伴吹嘘那段经历,脸上满是得意。 小刘呢,还是老样子,上山干活,下山吃饭,日子没啥大变化。但村里人提起玉熊,都说他做得敞亮。那时候,国家正推文物保护,小刘这事儿还上了县里的报纸,成了典型。专家说,要不是他上交,这玉熊没准就流到黑市,历史线索也就断了。玉熊在博物馆里摆着,后来的研究还发现,它跟战国时期的玉器工艺有不少共通点,帮着填了不少学术空白。 这故事听着挺传奇,但其实挺接地气。小刘不是啥大人物,就是个普通农民,小芳也就是个好奇心重的小丫头。那只玉熊呢,也不是啥惊天动地的宝藏,就是个老物件,见证了点历史。老板那点小心思,也没啥好美化的,人性就这样,见利眼开很正常。可最后,这玉熊没落在他手里,而是进了博物馆,让更多人看见,这才是它最好的归宿。 说到这儿,1977年的广西可不光有这一个故事。那年头,全国上下都在搞建设,农村里日子苦是苦,但人情味浓。文物这东西,城里人兴许见得多,乡下人可不常碰上。小刘和小芳的经历,搁现在看,就是个小插曲,可搁当时,真算得上稀罕事儿。玉熊从山里滚出来,到博物馆里躺着,中间也就几天工夫,却连起了两千多年的光阴,想想也挺奇妙。
昨天陪老爸去北京看腰,挂了个头发全白的老专家号。老爷子刚摸两下我爸腰眼那块,问了
【140评论】【10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