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豚气医案:从气冲欲死到痊愈的三步调治
一、怪病缠身:70岁老人的气冲腹痛
1973年,岳美中先生遇到一位特殊的病人——70岁的娄家老夫人,被呕吐腹痛折磨了一年多。她的症状很特别:
发作时先呕吐,接着小肚子里像“气鼓”一样鼓起硬块,越鼓越大,痛得越来越厉害;
更难受的是,这股气会从小肚子往上冲,一直冲到心口,闷得人苦闷欲死;
等气慢慢降下去,肚子不疼了,硬块也消了,跟好人一样。
岳老一看就说:这是中医讲的奔豚气,像小猪往上窜一样的气逆毛病。
追问原因,原来是老人女儿突然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悲伤过度、心里堵得慌,才落下这病——正合《金匮要略》说的“奔豚得之于惊发”,情绪刺激是根由。
二、治疗过程
第一步:桂枝加桂汤温阳平冲止气逆
岳老判断,老人这病看似是气乱,根子是阳虚。年纪大了,加上悲伤耗气,肾阳不足,寒气跟着气往上冲。
用啥方?张仲景的桂枝加桂汤:
桂枝汤本来调和气血,这里把桂枝加量到15克(原方五两折算),专门温补肾阳、把上冲的气压下去;其他药按桂枝汤剂量配,每天一剂煎着喝。
喝了14天,效果很明显:奔豚气发作少了,肚子里只有点咕噜声,偶尔吐一次——气逆的势头被压住了。
第二步:加半夏、生姜和胃止呕顾中焦
虽然气不怎么冲了,但呕吐还没好,说明胃气也往上逆。岳老在原方基础上加了半夏和生姜:
半夏能化湿、降胃气,生姜温胃止呕,专门对付呕吐这个尾巴。
再喝10天,新问题又冒出来:心口有点隐痛,头也疼,大便干,摸脉发现左边肝脉弦——这是肝胃的气又往上顶了。
第三步:理中汤+肉桂、吴茱萸“温脾散肝寒”除根
这时候病机变了:阳虚久了,连脾胃阳气也虚了,肝里的寒气趁机往上扰(肝胃不和)。岳老换了思路,用理中汤打底:
理中汤补脾胃阳气,把中焦火力补起来;
加肉桂继续温肾,吴茱萸散肝里的寒气、降逆气,专治肝胃往上冲的痛。
喝完这方子,老人心口痛、头痛都没了,大便也正常了——折腾一年多的奔豚气,彻底好了。
三、总结:治病像追着病机跑
岳老治这病的巧思在于:
1. 先抓气冲主症,认准奔豚气,用经典方桂枝加桂汤温阳平冲;
2. 症状变了就调药,呕吐加止呕药,肝胃气逆就补脾胃、散肝寒;
3. 始终盯着阳虚这个根,不管气冲到哪,温阳散寒、顺气降逆的大方向不变。
这就是中医“看证不看病,随证来调方”的实在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