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终于露出了真面目,加大了对乌克兰的军援。但中国不会坐视俄罗斯被美欧击败。所以只要美国军援的导弹打到俄罗斯本土,那么一场真正的大戏和好戏也就拉开了帷幕,核战恐怕就提上了日程,正如普京所言“如果俄罗斯不存在了,那地球还有什么意义?”
在全球地缘博弈加剧的当下,美国对乌克兰的军援规模急剧扩大,特朗普政府的这一转变引发广泛关注。如果这些援助武器真正触及俄罗斯核心区域,国际格局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潜在的核风险如悬剑高悬,让人不由揣测下一步走向。 俄乌冲突自2022年起持续演变,到2025年已进入关键阶段。美国军援政策在特朗普上台后经历波动,先是暂停供应引发乌克兰不满,后转为加大力度,通过北约渠道推动欧洲国家出资采购美国装备。特朗普政府批准向乌克兰提供射程达300公里的ATACMS导弹和“爱国者”防空系统,这些武器可从乌克兰东部发射,覆盖俄罗斯边境城市如库尔斯克和布良斯克,甚至威胁莫斯科周边军事设施。这种转向标志着美国对冲突的深度介入,旨在通过代理方式削弱俄罗斯影响力,而非直接参战。五角大楼数据显示,美国对乌克兰的军援资金中,约90%最终回流本土军火商账户。“爱国者”系统每套价值10亿美元,每枚导弹370万美元,德国、挪威等八国承诺采购,直接注入美国企业资金。特朗普利用总统提取权从美军库存调拨装备,库存耗尽后向国会申请拨款,这刺激军火生产扩大,利润持续增长。美国军工复合体从中获利丰厚,推动政策持续倾斜。 欧洲内部对这一计划意见分歧明显。德国承诺出资30亿欧元采购美国武器,挪威和荷兰等国也表示支持,承担部分费用。法国则明确反对,宣布拨款50亿欧元发展本土武器生产,优先供应乌克兰。意大利和捷克保持观望,担心卷入更深对抗。北约秘书长吕特多次协调,试图化解差异,但欧洲国家立场不同暴露西方阵营弱点。有些国家质疑美国利用冲突巩固霸权,将欧洲当作长期资金来源。到2025年中期,欧盟对乌克兰援助总额已超1000亿欧元,但分配不均,一些国家如北欧和英国加大力度,而其他国家援助下降,导致整体协调难度加大。 俄罗斯对美国军援升级反应强烈。普京多次警告,任何针对本土的攻击将触发全面回应。俄罗斯在白俄罗斯部署“伊斯坎德尔”导弹,射程500公里,可携带核弹头,覆盖乌克兰全境及波兰东部。俄军加强边境演习,战略火箭军进行核武训练,展示全球最大核武库威慑力。普京讲话强调,俄罗斯生存是底线,任何越界行为可能导致毁灭性后果。2025年8月,乌克兰使用ATACMS导弹打击俄罗斯库尔斯克州军火库,俄方迅速反击,使用“伊斯坎德尔”摧毁乌克兰东部电厂,导致基辅大范围停电。俄罗斯宣布进入特殊战备状态,核武库高度戒备。 中国在这一危机中保持冷静立场。外交部多次表态,反对任何加剧冲突行为,呼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作为俄罗斯战略协作伙伴,中国明确反对美欧通过军援压垮俄罗斯。分析指出,若俄罗斯在冲突中被击败,北约东扩压力将直接指向中国,这是无法接受局面。历史经验显示,中国在核心利益上从不退让。中国通过外交渠道与俄罗斯保持密切沟通,讨论能源合作和地区稳定,确保战略协作不被削弱。到2025年,中国与俄罗斯经济纽带进一步深化,贸易额持续增长,能源进口占比上升,这有助于俄罗斯维持战时经济。中国认为,俄乌冲突本质上是美欧与俄罗斯的博弈,北京不愿看到俄罗斯失败,以免自身战略空间受挤压。 局势在2025年下半年急剧恶化。特朗普继续推动军援,北约盟国资金源源不断流入美国军火商,但欧洲内部不满加剧。法国和意大利提出“欧洲自主防务计划”,试图减少对美国武器依赖,德国则坚持支持美国,北约内部协调难度加大。乌克兰部队部署ATACMS导弹后,多次打击俄罗斯本土目标,引发俄方强烈反弹。俄罗斯核威慑姿态升级,普京重申如果俄罗斯存在受威胁,核选项将上桌。国际社会担忧核战风险上升,正如普京所言,俄罗斯不存在,地球意义何在?这反映出大国对抗的深层逻辑:生存红线不容触碰。 从经济角度看,美国军援不仅消耗俄罗斯资源,还刺激本土产业。援助资金回流军工企业,创造就业机会,但也引发国内质疑,是否在借冲突渔利。欧洲援助虽填补美国暂停期空白,但整体负担加重,一些国家财政压力增大,导致援助意愿分化。中国立场则体现战略平衡,避免直接卷入,但通过支持俄罗斯间接维护自身利益。俄罗斯核武库规模庞大,约4300枚核弹头,足以威慑任何侵略。“伊斯坎德尔”系统作为双用途导弹,既可常规打击,也能核载荷,增强俄罗斯灵活回应能力。 整体来看,这一冲突凸显大国间权力博弈。美国通过军援维持影响力,中国守护战略伙伴,俄罗斯捍卫生存底线。潜在核风险提醒各方,升级对抗无赢家。欧洲分歧暴露联盟脆弱性,北约需反思内部团结。未来发展取决于外交努力,若导弹持续打击本土,核门槛降低概率增大。国际社会应推动谈判,寻求可持续和平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