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年,38岁的甄宓喝下了丈夫曹丕送来的美酒,突然腹痛难忍,拉着丈夫的手说道,“夫君,小心酒里有毒。”不想曹丕却冷笑着,伸手死死捂住了妻子的嘴,不让她叫唤出来。 东汉末年,豪门贵胄纷纷兴兵搏权,天下大乱,百姓涂炭,当时楚州上蔡有一门小户人家,生了一位名叫甄宓的千金,年仅十七岁的她貌美如花,颇有文才,深得上蔡令甄逸的宠爱。 甄逸欲将女儿许配给一户好家庭,未料这一世却赶上了乱世,甄宓还未成亲,上蔡便被袁绍军队攻占。 甄逸战死沙场,甄宓成了孤女,被袁绍看中,纳为次子袁熙的妻室,一个才华横溢的少女,沦为兵火中的战利品,甄宓心如死灰,日夜以泪洗面。 她以为这就是命了。在袁家的日子,袁熙常年在外,她守着空房,把剩下的力气都用在读书上。那些诗卷里的风花雪月,成了乱世里唯一的遮羞布。 可命运没打算让她安稳。建安九年,曹操攻破邺城,袁家塌了。 当时曹丕才十八岁,跟着父亲进了袁府。满院子的哭喊里,他撞见了披头散发的甄宓。据说她脸上还沾着泥污,可那双眼睛,又怯又倔,像受惊的小鹿,却偏要直勾勾地望着人。 曹丕愣了神。后来的事,史书里写得简略——“文帝纳后于邺”。 没人问过甄宓愿不愿意。从袁熙的妻子,变成曹丕的妾室,她还是那个被命运摆弄的棋子,只是换了个棋盘。 刚到曹丕身边时,日子似乎松快些。她的才学总算有了用场,曹丕偶尔会和她谈诗,她写的《塘上行》,清丽里带着韧劲,曹丕起初是喜欢的。 可这喜欢,太轻了。轻得抵不过旁人的几句闲话,抵不过帝王家的猜忌。 曹丕称帝后,身边的女人多了起来。尤其是郭女王,脑子活络,会揣摩他的心思,不像甄宓,总爱说些“百姓疾苦”“骨肉相亲”的话。 那些话,在曹丕听来,成了刺。他是踩着兄弟鲜血登上帝位的,甄宓的“仁厚”,倒像是在讽刺他的狠辣。 郭女王在他耳边吹风,说甄宓怨恨他冷落,还说她对曹植眉来眼去。曹植那首《洛神赋》,本是文人感怀,到了有心人嘴里,成了“甄宓与曹植有私”的铁证。 曹丕本就多疑,这下更像被点燃的炮仗。他想起甄宓是袁家旧人,想起她偶尔望向窗外的落寞眼神,越想越觉得不对劲。 221年的那个下午,他端着那杯酒走进甄宓的宫殿时,脸上没什么表情。甄宓或许察觉到了什么,接过酒杯时手在抖,却还是强装镇定地喝了下去。 腹痛袭来的瞬间,她大概还抱着最后一丝幻想。那句“夫君,小心酒里有毒”,与其说是提醒,不如说是不愿相信——她不信那个曾和她谈诗论画的人,真的会杀了她。 可曹丕的冷笑和捂住她嘴的手,打碎了所有念想。他怕她叫出声,怕她的惨状坏了他的体面,更怕她说出什么让他难堪的话。 甄宓死的时候,眼睛大概是睁着的。她到死都没明白,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是错在生逢乱世?错在有几分才貌?还是错在,她以为帝王家也有真情? 后来曹丕下令,将她“被发覆面,以糠塞口”。意思是让她到了阴间,也没法见人,没法说话。 多狠的心啊。好像这样就能抹去她存在过的痕迹,抹去他曾经的温情,抹去这场权力游戏里,他对一个女人的亏欠。 可《塘上行》流传了下来,“边地多悲风,树木何修修”,字里行间的孤苦,比任何史书都更清楚地说着她的故事。 乱世里的女人,美貌是原罪,才学是枷锁,就连一点点真心,都成了被攻击的把柄。她们像飘在水面的浮萍,风往哪吹,就只能往哪去,最后沉进水里,连个响都听不见。 甄宓只是其中一个。 参考《三国志·魏书·后妃传》《文选·洛神赋》《资治通鉴·魏纪》
公元205年,曹操攻占南皮,袁谭身死,无人敢收尸。谋士王脩单骑闯曹营,卫兵拦阻,
【3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