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粟裕带着400新四军先入江南。看着韦岗的有利地形,谨慎的粟裕决定,在此打日军一个伏击。可是两次的战前侦察却让他非常的不满意。 一个决定战局走向的关键时刻,一位谨慎到极致的指挥官,两次让人失望的侦察结果。1938年的韦岗,粟裕面临着新四军入江南后的首战考验,但接连的情报不足让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陷入了两难境地。 1938年春,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向新四军发出了一系列创建茅山抗日根据地的指示。4月28日,粟裕率400余名先遣支队指战员从皖南岩寺西南的潜口出发,向苏南敌后挺进。这支部队肩负着重大使命,要在日军重兵控制的江南地区站稳脚跟,为后续主力部队开辟道路。 当时的江南已经沦陷大半年,日军在各个要点设立据点,严密控制着交通要道。先遣支队在侦察中发现,在镇江至句容的公路上,日军汽车运输队来往频繁。这些运输队装载着军用物资,往返于各个据点之间,成了日军维持占领区统治的重要纽带。 粟裕深知这是新四军在江南敌后的第一仗,意义重大。他决定在镇江西南15公里处的韦岗打一次伏击战。韦岗地处镇江、句容两县交界,两座一百多米高的山冈横卧公路南北,宁杭公路从峡谷中穿过,确实是设伏的理想地点。 打定主意后,粟裕立即派出侦察小组前往韦岗一带进行战前侦察。这第一次侦察很快就有了结果,侦察人员汇报说已经摸清了韦岗的基本地形,道路情况也大致了解。但是当粟裕仔细询问日军车队的具体情况时,侦察人员的回答却让他皱起了眉头。 对于日军车队的行车规律、车辆数量、护卫兵力等关键信息,第一次侦察掌握得并不准确。有的说车队通常在上午通过,有的说是下午,对于具体的时间段谁也说不清楚。至于车队的规模,有人说三四辆,有人说五六辆,护卫兵力更是估计不准。 这样的侦察结果显然无法满足制定周密作战计划的需要。粟裕当即决定进行第二次侦察,要求更加细致地收集情报。他特别强调,必须搞清楚日军车队的确切行车时间、车辆构成和护卫情况,这些都是决定伏击成败的关键因素。 几天后,第二批侦察人员归来,带回了一些补充信息。他们确认了日军车队主要在上午活动,但对于具体的时间段依然说不准确。关于车队的护卫情况,虽然观察到车上有日军士兵,但具体人数和装备情况仍然模糊不清。 粟裕听完汇报后摇了摇头,这样的侦察结果依然不能令他满意。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指挥员,他深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新四军必须依靠周密的计划和准确的情报才能取胜,任何细节的疏漏都可能导致整个战斗的失败。 就在粟裕为侦察工作不够细致而烦恼时,一个身材矮小但机智勇敢的战士主动请缨。这个人叫邹志成,是先遣支队中的一名老兵。他向粟裕提议:“司令员,让我去试试吧。我扮成学生模样,沿着公路走一趟,一定能摸清日军的底细。” 粟裕仔细考虑后,同意了这个大胆的计划。第二天清晨,邹志成换上一身学生装束,背着书包,手里还拿着几本书,沿着镇句公路开始了他的第三次侦察。 邹志成的这次侦察与前两次完全不同。他装作赶路的学生,时而停下来假装看书,时而坐在路边石头上休息,完全融入了当地的环境。当日军车队经过时,他就装作避让的模样退到路边,表面上低头避让,实际上却在仔细观察车辆的每一个细节。 经过一整天的仔细观察,邹志成终于掌握了日军车队的准确活动规律。他发现日军车队通常在上午8-10点之间通过韦岗路段,车队规模一般为3-5辆,前面是一辆军官乘坐的轿车,后面跟着几辆载着士兵的卡车,护卫兵力约20-30人。 这些详尽而准确的情报终于让粟裕满意了。有了可靠的情报基础,他迅速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6月16日凌晨,粟裕召开了连以上干部会议,部署韦岗伏击战斗。 6月17日,新四军先遣支队在司令员粟裕的带领下,利用韦岗地区有利地形,仅用半小时就干净利落地伏击了日军汽车运输队,取得了新四军挺进江南后的首战胜利。此战毙伤日军土井少佐、梅泽武四郎大尉以下20余人,打响了新四军江南抗战的第一枪。 韦岗伏击战的胜利,不仅展示了新四军的战斗力,更重要的是证明了充分准备和准确情报对于战争胜利的重要性。粟裕对前两次侦察的不满,正是这种严谨治军作风的体现,也正是这种谨慎细致的态度,为新四军在江南敌后的抗战开了个好头。 一场看似简单的伏击战,背后却是情报工作的较量。粟裕的”不满意”折射出优秀军事指挥员的品质。你觉得在那个年代,像邹志成这样的侦察英雄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抗战时,粟裕带着400新四军先入江南。看着韦岗的有利地形,谨慎的粟裕决定,在此打
熹然说历史
2025-08-03 00:16:26
0
阅读: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