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女神”,中科院建院以来最年轻的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1983年,徐颖出生在四川省,母亲是教师,父亲是技术员。受家庭的熏陶,徐颖自小就表现出对科学的喜爱,尤其是物理、数学等科目。 网上铺天盖地都喊她“北斗女神”。说实话,我每次看到这三个字,心里头就有点不是滋味。这当然是夸奖,我们都懂。但你仔细琢磨琢磨,这个称呼,是不是反而把她给看“小”了? 大家的目光,好像一下子就被她漂亮的脸蛋与年轻的资历给吸走了。结果,她身上那些真正“硬核”的、了不起的东西,反而被忽略了。 真正让徐颖站上“神坛”的,从来不是她的外貌,而是她以及她身后的“北斗”系统。 这事儿得从2016年说起。那一年,徐颖在中科院的一个讲坛上,做了一场科普。那时候,我们大多数人对北斗是个什么玩意儿,心里是没底的。甚至有人开玩笑,说这是不是“九块九包邮”的东西,跟人家的GPS压根没法比。 徐颖就这么走上台了。她没上来就甩一堆我们听不懂的专业术语与复杂公式。她讲了一个故事,就是我们小时候都读过的《鲁滨孙漂流记》。 她说,鲁滨孙要是搁浅在荒岛上,用的是GPS,那他只能眼睁睁看着屏幕上的小点,知道自己在哪儿等死。他没法告诉任何人来救他。但是,如果他用的是北斗,那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他不仅能定位,还能把自己的位置坐标,用短信的形式发出去。 这一下,所有人都听明白了。 这就是北斗的“独门绝技”——短报文通信。说白了,就是在手机没信号的鬼地方,北斗终端能让你跟外界搭上线。这个功能,平时在城市里你我可能感觉不到。但你想想,万一发生地震,通信全断了,或者渔民在远洋作业,再或者有人在无人区探险,那时候它就是救命的绳索。就拿2008年汶川地震来说,震区里所有的通信都瘫痪了,最后就是靠着第一代北斗的这个功能,把求救信息传出来的。 那次演讲以后,徐颖火了,北斗也跟着彻底“出了圈”。我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自家的导航系统这么牛,原来搞科研的科学家,也能这么漂亮,讲话也能这么有意思。 2025年7月,国家刚发布了一批关于北斗三号“短报文”的新国家标准。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项救命的技术,正在飞速地从专业设备走进我们普通人的手机里。 过去,你可能得背个大块头的机器才能用。现在,它已经能塞进你的智能手机了。 截至2025年5月,支持这个功能的手机用户已经突破了3000万。 也就是说,三千多万人,已经可以在没有网络信号的地方,通过天上的北斗卫星“发短信”报平安了。 这背后,就是徐颖与她的团队,一年又一年埋头苦干的结果。我们去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的公开资料,徐颖现在的职务是导航系统部副主任,仍然战斗在科研第一线。 她作为项目负责人,正承担着中科院以及国家二代导航的重大专项任务。 在一个充满变数的世界里,能握在自己手里的核心技术,才是最硬的底牌。 导航系统,是一个国家的眼睛与脉搏,它不仅影响经济,更直接决定国家安全。有了我们自己的北斗,就再也不用担心在关键时刻,被人釜底抽薪。 徐颖做的工作,早就与我们这个时代的脉搏,紧紧地绑在了一起。她代表了我们这一代中国科研工作者的样子:低调并且务实,但骨子里憋着一股劲,非要在核心技术上,从追着别人跑,到与别人并排跑,最后一定要跑到别人前头去。 这些年,徐颖也拿了很多奖。2022年的“中国青年五四奖章”,2023年的“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先进个人”,还有2024年的“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等。 这些都是对她工作的最好证明。 如今,北斗的故事还在书写。我们的目标是到2035年,建成一个更强大、更智能的国家综合时空体系。 所以,下次我们再提起“北斗女神”这个称呼时,心里可以多想一层:她是一位真正的“女神”。她的光芒,不仅来自她的智慧与风采,更来自她头顶那片由我们中国人亲手点亮的璀璨星空。那片星空,给了我们在这个复杂世界上,坚定前行的方向与底气。 参考文献: 中国科学院大学. (n.d.). 徐颖-中国科学院大学.
杨某媛露馅了!终究纸包不住火!博士申请材料造假被当场戳穿浸会大学导师一
【25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