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心耗尽,特朗普连下两份通牒,普京拒绝接受,印度已别无选择 2025年7月29日,刚从苏格兰返回华盛顿的美国总统特朗普,突然甩出两份措辞严厉的“最后通牒”,一份给俄罗斯,一份给印度,这记快拳打乱了全球政治经济的节奏,也让外界再次领教了“极限施压”的熟悉味道。 特朗普的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而面对这股压力,莫斯科的强硬回绝与新德里的小心翼翼,又会把国际格局带向何方? 第一份通牒,直指俄罗斯,特朗普重返白宫已有半年多,当初那个“24小时结束战争”的豪言壮语,如今听来多少有些尴尬。 俄乌冲突依旧胶着,俄军在乌东战场步步为营,乌克兰的地盘眼看越缩越小,最近一次美俄元首通话也不欢而散,特朗普对普京的耐心显然见了底。 他曾抱怨,每次跟普京的通话感觉都“很愉快”,可一挂电话,导弹就飞向了基辅,这种事发生三四次后,谁都知道先前的谈话毫无意义。 现在特朗普不打算再等了,他直接将原定的50天停火谈判期限,砍到了短短10天,如果莫斯科10天内拿不出像样的进展,美国的高额关税和其他制裁将接踵而至。 这一手不仅是逼迫俄罗斯,也是在给德国、法国、波兰这些不断要求加大施压的欧洲盟友一个交代。 不过莫斯科的回应来得又快又硬,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话说得相当不客气,称每一次“最后通牒”都是在把美俄关系推向战争。 他直截了当地警告特朗普,俄罗斯不是以色列,甚至也不是伊朗,美国没资格规定俄罗斯什么时候该坐上谈判桌。 嘴上这么说,俄罗斯手上也没闲着,俄军在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的攻势照旧,丝毫没有要谈判或撤军的意思。 更有意思的是,俄罗斯财政系统已在加速测试一套替代美元的结算机制,正拉着伊朗、阿联酋等国一起干,摆明了要从根子上降低对西方的依赖。 看来对常年活在制裁下的俄罗斯而言,美国的施压早已是“虱子多了不痒”,根本不足以改变其战略方向。 如果说对俄罗斯的通牒是意料之中的蛮横,那甩给印度的这一份,则更像是即兴发作,导火索是美印之间在汽车、钢铁等领域的老大难贸易问题。 美国对印贸易逆差不断扩大,可印度在开放农产品和乳制品市场上始终扭扭捏捏,谈判一拖再拖,莫迪政府本想“抄中国作业”,跟美国继续耗下去,边谈边看,指望能争取更多时间。 谁知特朗普提前掀了桌子,在社交平台宣布,若8月1日之前谈不拢,就对印度商品加征25%的关税,外加“不当行为”的惩罚性费用。 更深层的原因,恐怕是特朗普对印度在地缘政治上的“两边下注”策略感到不满。 他在声明里特意点名“印度是俄罗斯最大能源买家之一”,警告意味十足,就是要逼莫迪政府站队,相比莫斯科的硬碰硬,新德里的反应就显得步步为营,甚至有些投鼠忌器。 消息一出,印度政府内部立刻紧急磋商,一片手忙脚乱,特朗普这一下,彻底打乱了印度的算盘。 现在莫迪政府陷入了两难:硬扛吧,25%的关税足以重创印度的出口贸易;妥协吧,无论是大幅减少进口俄罗斯石油,还是全面开放国内市场,都可能引来普京的怒火和国内产业的巨大反弹,政治代价极高。 印度似乎被架在了半空中,骑虎难下。 特朗普这套“关税大棒”,也不是万能的,它确实逼得英国、日本等国在贸易上做出过让步,但用在俄罗斯身上却碰了壁。 多年的制裁反倒让俄罗斯炼出了金刚不坏之身,不仅没被打趴,反而加速了“去美元化”,深化了与非西方国家的合作,战略韧性十足。 可这套打法到了印度这里,却直戳软肋,印度经济对出口的依赖,以及在地缘政治上左右逢源的投机心态,使其在美国的关税威胁面前,再也无法“摆烂”。 同一个招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恰恰说明在全球权力的牌桌上,一个国家的实力、战略自主性和经济结构,直接决定了它面对外部压力时的底气和选择。 那么在这个实力说了算的新牌局里,究竟是“极限施压”总能得手,还是各国会加速寻找自己的“备胎”和朋友圈,来对冲这种简单粗暴的单边主义?这恐怕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国际关系中最值得观察的戏码。
耐心耗尽,特朗普连下两份通牒,普京拒绝接受,印度已别无选择 2025年7月2
茉莉兔说国际
2025-08-01 17:12:49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