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可怕了!” 福建,一个 19 岁男孩,在打完篮球后热极了,顺手抄起一瓶冰饮料,"咕咚咕咚" 几口就灌了个精光。 岂料,就是这几秒钟的痛快让他胸口阵阵剧痛,直不起腰,一起打球的朋友吓坏了,赶忙叫救护车。 可谁也没料到,人送到医院,医生拼尽全力也没能救回来,被诊断是突发性心梗!网友:“血的教训!以后再也不敢这样干了!” 急诊室的门被推开时,护士小林正攥着除颤仪的电极片,手心的汗让塑料柄打滑。 男孩被抬进来时,球衣还在滴水,蓝色的号码 “13” 洇成了深紫,像块浸血的布。 他的朋友阿哲扒着门框喊 “他就喝了瓶冰红茶”,声音抖得像被风吹的树叶。 心电监护仪上的波形突然乱成一团,医生老张吼着 “肾上腺素准备”,余光扫过男孩露在外面的胳膊。 晒得黝黑,却能清晰看见暴起的青筋,此刻正像被冻住的蛇,僵在皮肤下面。 球场边的冰饮箱还敞着盖,几瓶没被拿走的饮料在阳光下冒汗。阿哲蹲在地上,指尖划过箱壁的冷凝水,想起两小时前,小辉把最后一瓶冰红茶塞进他手里:“你慢点喝,我再去买一提。” 那时的阳光把球场烤得发烫,小辉投篮的影子拉得老长,球鞋摩擦地面的 “吱呀” 声,混着冰饮开瓶的 “啵” 响,像支热闹的曲子。 现在曲子断了,只剩下冰饮箱嗡嗡的制冷声,像谁在哭。 小辉妈妈的手指在手机屏幕上划了又划,停在 “高考成绩查询” 的界面。 客厅茶几上,冰镇的酸梅汤还冒着冷气,是她早上特意给儿子准备的 —— 知道他打完球爱喝凉的,特意多放了冰块。 玄关的鞋柜上,摆着双洗干净的篮球鞋,鞋带系得整整齐齐,那是小辉昨晚对着教学视频练了半小时的成果。 门铃响时,她还笑着念叨 “这孩子,回来得比平时早”,开门看见穿白大褂的人,手里那张写着 “急性心肌梗死” 的诊断书,纸角被风吹得卷了边。 老张在办公室翻着病例,最上面那本的封面贴着小辉的照片。男孩穿着校服,笑得露出两颗小虎牙,旁边写着 “19 岁,无既往病史”。 他想起抢救时摸到的颈动脉,原本搏动得像打鼓,冰饮下肚后突然弱得像春蚕吐丝。 解剖台上的血管标本泡在福尔马林里,老张用探针拨了拨 —— 正常状态下能轻松穿过探针的血管,遇冷后收缩得只剩针尖大小。 “热胀冷缩不是玩笑,” 他对着来进修的年轻医生说,“运动后血管扩张得像条宽路,冰饮一激,瞬间变成羊肠小道,心肌怎么可能不缺氧?” 社区篮球场的公告栏前围了不少人,新贴的健康海报上,小辉的故事被印在最显眼的地方。 画里的血管图红得刺眼,一边是扩张的 “热血管”,一边是收缩的 “冷血管”,中间用箭头标着 “冰饮的致命一击”。 穿运动服的大叔指着海报叹气:“前阵子我跑完步喝冰啤酒,当时就觉得胸口闷,现在想起来后怕。” 旁边的高中生们低头看手机,有人转发了小辉的故事,配文写着 “今天带了保温杯”。 阿哲现在每次打球,都会把冰饮换成常温水。他学着老张说的 “先歇五分钟”,坐在场边的台阶上,看着汗水顺着下巴滴在地上,晕开一小片深色。 队友递过来冰镇矿泉水,他摆摆手:“等会儿再喝,小辉说过,急啥。” 风穿过球架的铁网,发出呜呜的响,像小辉以前投丢三分时的抱怨声。 小辉妈妈把冰箱里的冰格全清了,换成用玻璃瓶装的凉白开。她每天都会往社区球场的饮水机旁放几瓶,瓶身上贴着手写的便签:“慢点喝,等心跳稳了再动。” 有次看见几个初中生打完球抢冰可乐,她走过去,把自己泡的柠檬水递过去: “阿姨的儿子以前也爱喝冰的,现在……” 话说到一半,眼泪掉在柠檬片上,晕开一圈淡淡的黄。 老张去学校做讲座时,特意带了血管模型。他让学生们亲手试试 —— 用温水浇过的模型,血管能轻松套进手指;用冰水淋过,立马缩得紧紧的。 “不是不能喝冰的,” 他举着模型说,“等身体从运动状态缓过来,心率降到每分钟 100 次以下,小口抿着喝,才是对的。” 台下的学生们低着头记笔记,有人的笔在 “常温”“慢饮” 这两个词下划了波浪线。 夕阳把篮球场染成金红色,阿哲投进今天最后一个球。球进网的瞬间,他仿佛又听见小辉喊 “好球”。 场边的饮水机咕嘟咕嘟地冒着泡,接水的人都在等水温降到常温,没人再急着拧开冰饮瓶。 风里飘着淡淡的柠檬香,那是小辉妈妈新泡的水,放在石桌上,标签上的字被阳光晒得暖暖的:“慢慢来,日子还长。”
“太可怕了!”福建,一个19岁男孩,在打完篮球后热极了,顺手抄起一瓶冰饮料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08-01 16:18:07
0
阅读: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