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驻华使领馆今天(7月31日)写道:“美国商务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今天,我们达成了又一项历史性的贸易协议。韩国将向美国进行3500亿美元的投资,用于特朗普总统挑选的投资项目,其中90%的利润将由美国人民享有。 特朗普7月30日高调宣布的美韩贸易协议,表面是韩国用3500亿美元投资和1000亿美元能源采购,换来美国将关税从25%降至15%的“双赢”局面。 但细看条款会发现,这场交易的实质是韩国在高压下的战略妥协——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直接宣称“90%投资利润归美国”。 而韩国总统李在明只能强调1500亿美元造船基金是“支持韩企进军美国”,这种表述差异暴露了双方对协议认知的根本不对等。 所谓“90%利润归美国”存在明显的商业悖论。若真按字面执行,三星等韩企相当于用3500亿美元换取10%的回报率,远低于市场正常水平。 但结合美日类似协议案例可发现,该条款实际仅针对股权投资部分,并非整体投资。卢特尼克通过模糊表述制造了“美国全赢”的舆论效果。 既满足国内政治宣传,又为韩国保留操作空间——毕竟韩国现代汽车股价因关税下降立即上涨3.2%,资本市场的反应远比口号真实。 韩国急于签约的核心是经济困境:2025年一季度GDP出现0.1%萎缩(四年首跌),汽车对美出口连续四个月下滑。 若承受25%关税,韩国汽车和钢铁业出口可能再跌7%。更关键的是美国《芯片法案》的隐形胁迫:拿补贴的韩企十年内不得在中国扩建先进制程工厂,而中国占三星42%的NAND产能。 所谓3500亿投资,实则是用资本换产业链安全通行证——现代汽车用美国工厂规避关税,三星借机将德州芯片厂扩产计划包装成“新增投资”。 对比2007年美韩FTA谈判,韩国农民曾因牛肉进口条款爆发大规模抗议,而此次李在明政府成功守住大米和牛肉市场底线,看似进步。 但当年FTA是关税互减,如今却是“韩国单边开放+美国定向控制投资”的模式。这种转变反映美国贸易策略的质变:用关税大棒迫使盟友进行战略产业输血,将经济协议转化为地缘绑定工具——韩国造船基金将被用于建造美国LNG运输船和核潜艇模块,直接服务美国能源与军事战略。 美韩协议正在引发规则坍塌效应:日本用5500亿美元投资换15%关税,欧盟以6000亿美元投资暂缓30%关税威胁。 这种“投资赎买制”颠覆了WTO多边框架,刺激各国加速阵营化自保——中国通过RCEP深化东南亚供应链,墨西哥因钢铝关税反制美国导致双边贸易单月暴跌18%。 当卢特尼克将“90%利润”包装成谈判胜利时,实际是为全球贸易埋下高熵值地雷:短期看韩国用资本止损,美国获政治宣传素材;但长期将加剧产业信任危机,最终反噬所有参与者。 协议的真正启示在于:在霸权逻辑主导的贸易体系中,数字的喧嚣常掩盖本质的失衡。韩国农民举牌“拒绝用纳税人钱交保护费”的抗议,或许比3500亿的天文数字更能折射经济合作的本来意义。 参考资料:特朗普发文称与韩国达成贸易协议,将对韩征收15%关税 2025-07-31 08:34·齐鲁壹点 00:02 / 00:09
美国驻华使领馆今天(7月31日)写道:“美国商务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今天,我们
观今言史啊
2025-08-01 11:19:20
0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