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没有必要过度鸡娃?鸡娃流行,背后是被放大的教育焦虑,一旦了解一些事实,我们

杰彦评娱乐 2025-08-01 10:14:14

为什么没有必要过度鸡娃?鸡娃流行,背后是被放大的教育焦虑,一旦了解一些事实,我们就可以放松一些了。 唐尚珺,1979年出生,广西南宁人,家境普通,父母靠体力活维持生计。他从2009年开始高考,目标锁定清华大学,执念深重。第一年高考,成绩只够一所专科学校,他选择复读。此后15年,他年年走进考场,准考证换了一张又一张,成绩却始终在本科线上下徘徊。他尝试各种辅导班,刷题到深夜,错题本抄了十几本,字迹密密麻麻。期间,他被西南政法大学、吉林大学等多所学校录取,但都放弃,坚持复读。2023年,他最后一次高考,仍未考上清华,最终进入一所普通本科院校,结束了这场漫长的追梦之旅。他的故事在网上流传,被称为“高考钉子户”,引发广泛讨论。 家长们的焦虑,很大程度上来自对中考分流的误解。很多人听说中考要“5:5分流”,一半孩子上普高,一半进职高,吓得不行。其实,这说法是20多年前的老政策,早就过时了。教育部数据显示,全国65%的初中生能上普高,北京上海比例更高。中职也不是死胡同,2021年起国家调整政策,强调就业和升学并重。北大调查显示,65%的中职学生继续升学,甚至能考本科。现在职高和普高界限模糊,学生路子更宽,家长不用怕孩子被分流就没出路。 高考的压力也被夸大了。现在考不上大学比考上难,本科线最低280多分,专科线低到100分,基本人人都能上。可家长们还是不满足,盯着名校不放,生怕孩子上不了985、211。现实是,2023年高校毕业生超1100万,学历早就不是稀罕货。大学毕业不等于好工作,很多人发现,名校光环没那么管用。相反,那些有自律、能合作、抗压能力强的孩子,反而在职场更吃香。唐尚珺15年高考,成绩卡在瓶颈,说明光靠刷题鸡娃,很难突破天赋和能力的天花板。 鸡娃风潮背后,是家长被放大的焦虑。很多人觉得不把孩子逼紧点,就会被别人甩在后面。于是,孩子周末被补习班塞满,从奥数到英语,忙得没喘气时间。可看看那些优秀的孩子,大多不是逼出来的,而是自己有内驱力。逼孩子刷题,短期成绩可能上去,但长远看,容易让孩子厌学,失去自主性。更关键的是,现在社会拼的不是只有分数。认真做事、团队合作、面对挫折不崩,这些非智力因素,往往决定孩子能不能在人群里站稳脚跟。鸡娃,不如鸡这些真本事。 唐尚珺2023年进入一所普通本科院校,开始新生活。他放下对名校的执念,报名加入学校社团,参与团队项目,认真完成每份作业。他还参加志愿活动,帮社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他的故事在网上引发热议,有人点赞他的坚持,有人觉得他浪费了青春。他在采访中提到,15年的高考让他学会接受自己的局限,也明白努力的方向比盲目刷题更重要。他的经历让很多家长开始反思,不再一味盯着分数,而是鼓励孩子多尝试、多体验,培养合作和抗压能力。

0 阅读:16
杰彦评娱乐

杰彦评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