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想当道士,那可比考进士难多了。
道教收徒弟,那标准严得,就像在神仙堆里去扒拉尖子生。
为什么道教的人丁、香火没有隔壁的佛教兴旺?
根源就在于“宁缺毋滥”这4个字上,而且道教有4大收徒标准,只要有一关没过,就说明你和“修道”无缘。
更别说还有一大堆现实的“紧箍咒”在那拘着,道教能传承至今也实属不易。

收徒第一关:看人品,人品不行,门都没有
道教收徒第一关,得先看看你是不是个“好人”。
《老子想尔注》这本天师道的“招生简章”直接要求:“修道?先积德!忠孝是根本!”
葛洪老爷子更是在《抱朴子》里提了两个“要求”:第一,想修仙,得看命里有没有一缕“仙气”。第二,就有命里有“仙气”,那不忠不孝之人也不能入门。
好人才能积功德修仙,坏人会损阴德拖累师门。

收徒第二关:修道得有慧根和诚意,缺一不可
光人品好还不够,脑子也得够灵光,心还得诚。
《洞真太上太霄琅书》说了,求道得有“智慧”,还得看“宿命因缘”,毕竟强扭的瓜不甜。
司马承祯在《坐忘论》里打比方:“信”是道的根,“敬”是德的蒂。根深蒂固,才能枝繁叶茂。没点悟性,心又不诚,光想着学了法术去变戏法发财的?那哪凉快哪歇着去。

收徒第三关:身体这硬件要达标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更是修仙修道的根本。
陶弘景在《真诰》里透露:仙人啊,那是有“骨录”的!没这根骨,对不起,您没这命!
而对于那些玩外丹的修道派,比如丹鼎派,没有特殊体质,尝试丹药都能要人命。
《黄帝九鼎神丹经诀》警告:身体底子不好,精神不集中,服用丹药那就是去送命。
所以,硬件不达标,又直接刷掉一批。

收徒第四关:没有一定财力和侍奉师父的恒心,就别来了
如果道长要收徒,这徒弟是需要履行自己的义务的。比如《正一威仪经》规定:徒弟伺候师父,得像亲儿子孝顺爹,衣食住行全包圆!
全真教的《清规》更实在:“执劳服役,朝夕参省”。每天要勤恳地工作,早晚要请安。这可是长期考验。
更何况修仙成本高,内丹要闭关,这闭关期间的吃喝,也是需要花费的;修炼外丹则更是吓人,黄金、朱砂这些炼丹之物,哪个不需要财力支撑呢?
这也就是为什么道士会的“生存技能多”,就因为要赚点钱供自己修炼。
这要是没点家底,又吃不了苦,那还是请回吧,修道也是需要资源支撑的。

单单是这4个标准,基本上就肯定古代道教收不了太多的徒弟。更何况道教修道自有一套规矩。
比如道不可轻传。陈致虚在《金丹大要》里说:“苟非其人,虽裂地连城,不得妄泄!”不是修道那块料,给我裂土封城我也不教。
全真教祖师爷王重阳在《立教十五论》里定了调:“择人而授,非器不传!”说的也是同一个道理。
道教追求的是“得道成仙”,这是条独木桥,不是大众广场舞。
他们的信条是:宁可只教会一个真能成仙的,也绝不带一千个迷路的糊涂蛋。
所以前面说的他们选徒弟,那真的就是“千挑万选”的,实行的也是“精英教育”。

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朝廷也在限制宗教势力的发展。
比如朱元璋在《御制玄教立成斋醮仪文序》里训话:道士都给我老实点,守清规,少在尘世瞎晃悠!而且当道士,还得从官方那获取“度牒”这玩意儿,这才算是正儿八经有“编制”的道士。所以朝廷的这一手控制,道士想多也多不起来。
而佛教与道教不同。因为佛教讲究的是“普度众生”,所以门槛就不能高,高了就与其愿景相违背了。
佛教律宗的《四分律》规定,七岁小娃娃就能出家。唐代的时候,和尚庙还是富得流油的,到唐武宗灭佛时,拆了4600座庙,还俗26万僧尼。
相比于每观道士不超过20人的规定(《唐六典》),佛教那可真的是“家大业大”了。

所以,古代道教收徒少,不是没人想去,而是门槛太高了。
人品、慧根、身体、钱财、恒心等缺一不可,加上“道不可轻传”,而修炼需要烧钱、朝廷也在盯着,还有道教那“非精英不要”的脾气,道教也只能走“少而精”的路线。
古代道教收徒,难度甚至比考进士还难,就因为道教这4条收徒标准,但凡有一个没达到,都难以成为道士,而其中最难的莫过于没有慧根和根骨,一旦被刷掉就很难有第二次的机会。
而考进士,只要你能考,有一定的财力支撑,那就能一直到靠生命的尽头。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乾隆真是职业皇帝名不虚传[吃瓜]](http://image.uczzd.cn/5141156089266685545.jpg?id=0)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