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法国,57岁的张大千老师携妻子在巴黎见到了75岁的毕加索,据说毕加索脾气古怪,原本并没打算见张大千,后来大千老师请身边漂亮的女翻译亲自去联系,毕加索才答应见他。
张大千,1899年出生在四川内江,原名叫张正权。小时候家里不算富裕,但他打小就喜欢画画,跟着妈妈学了几手。到了1914年,他进了重庆的中学,后来又转到江津读书,课余时间就临摹古画,画技突飞猛进。1920年代,他拜了几个名师,专攻宋元山水和花鸟画,慢慢摸出了自己的路子。1930年代,他在上海混得风生水起,画展一开就火。1941到1943年,他跑去敦煌,临摹了几百幅壁画,把唐代的艺术精髓带进了自己的作品,名气更大了。1949年,他离开中国,先去了印度,后来在巴西买了个园子,叫八德园,安心画画。他的画把中国水墨和西方技法揉在一起,拿到国际上展览,好评如潮。 毕加索,1881年出生在西班牙马拉加,天生就是画画的料。1897年,他进了马德里的艺术馆学画,1900年跑到巴黎,混进了艺术圈的核心。1904年之后,他开始折腾,从“蓝色时期”到“玫瑰时期”,再到后来搞出立体主义,把传统画法彻底颠了个个儿。他的《亚威农少女》和《格尔尼卡》那可是震过艺术界的重磅炸弹。到1956年,他已经75岁,住在法国尼斯港的加尼福里亚别墅,日子过得挺滋润,手底下还在画画、做雕塑、搞陶艺,风格多得让人眼花缭乱。
1956年7月,张大千带着妻子徐雯波到了巴黎。他这次来不光是办画展,心里还惦记着见见毕加索。毕加索这人脾气怪得很,一般人敲门他都不开,更别提是个不认识的中国画家了。张大千也不是省油的灯,他知道直接上门没戏,就让徐雯波出马。徐雯波长得好看,又会说外语,写了一封信给毕加索,语气特别诚恳。也不知道是信写得好还是人长得美,毕加索居然点了头,同意在7月29日见一面。 那天,张大千带了几幅自己的画过去,想跟毕加索聊聊艺术。毕加索也拿出几本画册,里面还有他临摹齐白石花鸟的习作。两人没多说废话,直接上手,张大千写了几个字,毕加索画了几笔,就这么用笔交流开了。后来还有个画商拿了五幅画来请教,张大千一看就挑出两幅假的,毕加索也认同他的眼光。这次见面虽然简单,但两人的默契不言而喻。 会面之后,张大千送了毕加索两支毛笔,是他在巴西找了好材料做的,毕加索挺喜欢,拿回去试着画了几下。毕加索也没小气,回赠了一幅《西班牙牧神像》,张大千收得很小心。1966年,张大千又寄了两支毛笔到西班牙,俩人的联系没断。毕加索晚年有些作品里能看出东方味儿,尤其在陶艺上,晕染的手法有点像水墨画,展出去后在巴黎和纽约都挺轰动。
张大千这边也没闲着,1957年他画的《秋海棠》拿了纽约国际艺术学会的金奖。1969年,他搬到美国旧金山,建了个环筚庵,专心搞泼墨泼彩的山水画,风格越来越大胆。1972年,他在旧金山办了个四十年回顾展,展了一百多幅画,人气爆棚。1978年,他定居台北,住进摩耶精舍,每天早上起来画画,作品里满是大自然的味道。1983年,他因为心脏病去世,84岁,留下的画不能随便出国。 毕加索呢,一直画到最后,1973年在法国去世,91岁。去世前他还完成了好几幅大画,拿到马德里和伦敦展出。他的雕塑和陶艺也被博物馆收了,成了现代艺术的经典。这俩人1956年的会面,后来被西方媒体叫作“画坛巨子的历史性会见”,到现在还是艺术圈的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