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只要避开危险部位和禁忌,很多保健治疗都可以自己在家进行!
说起针灸,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扎针”。确实,针刺在中医治疗中非常常见,效果也显著,但很多人忽略了,针灸中的“灸”同样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灸法,是中医传统疗法的瑰宝,和针法并称,起源极早,历史上与针法并驾齐驱。如果只重针而轻灸,那就好比看戏只看了半场,既不了解全貌,也难以获得完整的疗效。
灸法古称灸焫,是以火助阳,用热化寒的一种独特方法。最常用的材料,就是艾叶制成的艾绒。把艾绒点燃,在人体特定的穴位上施以温热刺激,不论是直接放在皮肤上灸,还是间接地通过隔姜、隔盐、隔蒜等方法灸,都可以起到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寒除湿、扶阳固脱的作用。清代著名医学家吴亦鼎在《神灸经纶》里讲得非常透彻:“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善入脏腑。”这就是说,火热的特性配合艾草的药性,可以深入脏腑、打通经络,治疗许多内外科疾病。灸法不是简单的“烤火”,而是巧妙运用火性之刚、艾草之温的组合疗法。
其实,灸法不仅仅能治病,还能防病。这在历史中早有记载。唐代医学大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写过一段话:“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勿令疮暂差,则瘴疠瘟疟之气不能着人。”也就是说,古人如果出远门去气候湿热、瘴气重的地方,会在身上做些艾灸来预防感染。这背后体现的是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在还没生病之前,就通过调节阴阳、通达经络,提升身体的正气,做到防患未然。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体质偏寒虚,倘若能定期灸一灸足三里、关元、命门等要穴,不仅免疫力增强,精神状态也会更好。
说到灸法,不能不提艾绒。好马配好鞍,灸疗也必须有上好的艾绒作为基础。市面上的艾制品琳琅满目,但真正高质量的艾绒,是需要用陈年的艾叶制成的。制作过程并不简单,要经过反复晒、杵、筛、拣等工序,去除杂质,直到软细如棉。这样制成的艾绒,燃烧稳定,火力温和,药性纯正。粗艾绒,一般用于间接灸,比如用艾条进行温和灸;而细艾绒,则可以直接灸在穴位上,渗透力更强,疗效更好。当然,现代也有一些机制细艾绒产品,质量不错,价格也亲民,日常保健灸疗用起来很方便。
除了材料,灸法本身也有多种形式,比如艾条灸、温针灸、隔物灸、温灸罐、雷火灸等等,每种都有其适应症和特点。选择哪一种灸法,取决于个人体质、疾病性质以及医生的判断。比如体寒怕冷的人可以选择温和灸,慢性腹泻、痛经、风湿痹痛等问题,很多时候比单用针法还要好。而灸后身体会有持续温热的感觉,像是阳气被一点点“补起来”,特别适合气血虚弱、阳虚体质的人群。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注重养生和自我调理,其实灸法是非常适合家庭日常使用的中医疗法之一。只要方法得当,避开危险部位和禁忌,很多基础保健灸位都可以自己在家进行。比如每天灸足三里10分钟,可以增强脾胃功能,提高免疫力;灸关元可以补肾助阳、改善体虚;灸大椎可以疏风解表、预防感冒。坚持下来,作用一点都不比吃药差,而且副作用小,调理效果更持久。
针灸是中医的精华,而灸法,更是一种贴近自然、调养全身的智慧方式。别再只盯着针法了,把“灸”拾回来,了解它、尝试它、用好它,才是真正走近传统中医的大门。身体有阳则安,无阳则病,从一炷温灸开始,让健康慢慢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