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5月,张司令员返回家中便将保姆叫了过来,保姆以为张司令员要说生活上的事,没想到,张司令员直接说:你能不能借我点钱![凝视] 1985年5月的一个傍晚,南京军区司令员张铚秀刚踏进家门,就做了一件让所有人意外的事。这位共和国开国少将没有先看文件,而是把家里的保姆叫到跟前,开口第一句话竟然是:“你能借我300块钱吗?” 保姆愣住了。堂堂司令员怎么会缺钱?张铚秀见她为难,赶紧解释:“老家永新县要修座便民桥,还差300块工程款,我不想动用公款。” 这300块钱在1985年可不是小数目,相当于普通工人三个月工资。保姆二话不说,把自己攒了大半年的积蓄全部拿了出来。 这件事背后藏着张铚秀70年不变的家风,1915年,他出生在江西永新县澧田镇一个赤贫农家,父亲去世早,母亲靠给地主家做工维持生计。最困难时,全家一天只能吃一顿红薯粥。 13岁那年,张铚秀跟着哥哥参加了红军,临走时,母亲塞给他两个冷馒头,眼泪都没擦就转身进了屋。这一别就是十几年,等他再回老家时,母亲已经不在了。 战争年代,张铚秀从通讯员干到师长,参加过长征、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身上留下11处伤疤。但无论走到哪里,他兜里总是揣着从微薄津贴中省下的几块钱,逢年过节就托人带给家乡的穷亲戚。 新中国成立后,张铚秀当了大官,可他家的生活水平在军区大院里是出了名的简朴。一件军大衣穿了20年,领子都磨破了还舍不得换。妻子买块肉都要犹豫半天,但给老家寄钱从不手软。 弟弟去世后,他把侄子接到南京读书,有人建议送军队子弟学校,他坚持让孩子住在家里:“自家孩子就得自己带。” 每月发的津贴,他总是先给侄子买学习用品,自己那双皮鞋却补了又补。 对待老部下,张铚秀更是出了名的“软心肠”,有个山东籍的战友复员后生活困难,他每月准时汇款50元,一汇就是十几年。 秘书忍不住提醒:“首长,您工资也就200多块啊。”他摆摆手:“当年朝鲜战场上他替我挡过炮弹,现在能不管吗?” 最让人感动的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张铚秀主动申请带队赴灾区救援,临行前把家里仅有的500块钱全部捐了出去。妻子心疼地说:“孩子们还要上学呢。”他红着眼说:“灾区的孩子更需要。” 那次修桥的事情后来在永新县传为佳话,大桥修好后,县里要刻碑记功,张铚秀坚决不让刻自己的名字:“要刻就刻所有出过力的乡亲。”至今这座“军民连心桥”还在使用,成了当地一景。 晚年住院时,医护人员都惊讶这位老首长的朴素,病房里没有任何贵重物品,床头柜上摆着老家捎来的咸菜罐子。来看望的老部下想给他换个高级病房,他连连摇头:“钱要花在刀刃上。” 2009年,94岁的张铚秀将军走完了人生路,整理遗物时,家人在抽屉里发现厚厚一叠汇款单,最后一张的日期就在去世前一周,收款人是个陌生的名字。后来才知道,那是他资助的第17个烈士遗孤。 更让人动容的是,将军的工资条上密密麻麻记着固定支出:侄子学费120元、老战友医药费80元、家乡修路款100元......而留给自己的生活费从来不超过50元。 如今的永新县,那座老桥依然车来人往,桥栏杆上“军民连心桥”五个字被过往行人摸得发亮。当地老人总爱跟年轻人讲这个故事:“知道这桥为啥特别结实吗?当年有位老将军,连保姆的钱都借来修它呢。” 在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张铚秀将军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富贵不忘本,权力不忘情”。他的“亲情账本”里,从来没有自己,只有别人的需要。 你身边是否也有这样的长辈,他们总是先想着别人,最后才想到自己?在你的记忆中,哪些关于“分享”和“给予”的故事最让你感动? 信源:
广东汕头,女子为照顾瘫痪在床的丈夫,找来了男保姆王剑群。然而女子却在在男保姆家中
【41评论】【5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