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历史上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出身贫寒,曾经做过和尚、乞讨,后来投身农民起义,经历了无数磨难和战斗,最终扫清了一切障碍,成为唯一笑到最后的胜利者。从一个普通百姓到开创大明王朝,朱元璋的确具备非凡的能力和坚定的意志。
然而,成为皇帝之后,朱元璋却表现得极为多疑和残暴,他先后清除了一批又一批曾经跟随他的开国功臣,不留情面。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做出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狠心决断,任何可能威胁到他皇权的人都难逃一死,甚至连自己的亲生儿子也未能幸免。
纵观中国历代王朝,皇位争夺引发的兄弟反目、父子相残屡见不鲜。在皇室成员看来,皇权高于一切,亲情只能退居其次。家人不仅是亲属,更是臣子,身份地位的差异决定了“君臣”关系优先于“父子”关系。皇帝地位至高无上,甚至可以让父母在他面前下跪行礼,何况是杀害自己的儿子?毕竟,失去孩子还可以再生,而一旦皇位被夺走,则意味着失去一切权力和尊严。
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即后来的永乐帝朱棣,曾多次激起父亲的戒心和杀机。朱元璋在位时,便对他心存忌惮,因为儿子早早表现出对皇位的野心,这在皇权至上的观念中是大忌。这不仅威胁到皇帝的权威,也是在挑战朝廷指定的继承顺序,动摇了皇权的根基。
朱元璋虽然是个严厉的父亲,但他的妻子马皇后则温柔慈爱。马皇后是朱元璋早年红巾军时期便结发的妻子,朱元璋对她一直恩爱有加,无论后来纳了多少妃子,她始终享有最高的尊崇。马皇后一生为朱元璋生育了五子二女,她对每个孩子都倾注了均等的爱护,而朱元璋则有所不同,他要考验每个儿子的能力和品质,以便从中挑选出未来大明的继承人,因此对儿子们的态度带有明显区别。
被父亲区别对待的儿子们,难免心生不满。毕竟,这关系到明朝皇位的继承,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激烈的权力斗争。朱元璋毫不在乎儿子的感受,他公开偏爱嫡长子朱标。朱标出生时,朱元璋正在攻打南京,这被视为天赐的吉兆,使他士气大振,更加坚定了攻城的决心。
朱元璋还是吴王时就已立朱标为世子,并特意请来博学多才的宋濂教授他读书。朱标表现出色,勤奋好学,性格仁厚,继承了母亲马皇后的温良品性,深得朱元璋满意,皇帝坚信他将来必定成为一位明君。
而马皇后的其他四个儿子也都各有才华,特别是四子朱棣,性格英勇果断,颇有年轻时朱元璋的风采。朱元璋对朱棣既爱护又提防,明白他非同一般,暗藏野心。面对如此明显的威胁,朱元璋若不先下手为强,将来必定祸起萧墙。朱标仁慈宽厚,不会主动对弟弟动手,因此朱元璋全力保护朱标,公开宣示他继承皇位的绝对地位。
为了确保朱标顺利登基,朱元璋甚至对朱棣动了杀机。还不断暗示朱标遇到阻碍时必须毫不留情地清除障碍,但朱标并未完全理解父亲的严苛用心。
有一次,朱元璋召朱棣进宫,随手剥了一个橘子递给他。朱棣不知这是杀意的象征,接过了橘子。回去后他向马皇后提起,马皇后听后大为震惊,立刻警告朱棣:“快逃,你父皇这是想杀你!”
马皇后的警觉源于朱元璋前不久做了一个异常恐怖的梦。梦中,一个穿金甲的人在皇宫里行凶杀戮,逼迫朱元璋的子孙退位,自己登基。朱元璋惊醒后忧心忡忡,不允许大明江山轻易被他人夺走。此后,他又向谋士刘伯温询问国运,刘伯温预言中隐含了朱棣的名字,这让朱元璋杀意更加坚定。
马皇后对朱棣解释道:“剥开的橘子皮颜色如同龙袍,递到你面前,就是意味着杀你的信号。”朱棣震惊不已,随即离开南京。尽管在马皇后的劝解下,朱元璋暂时放弃了杀朱棣的念头,但杀机一直未消。
好在朱元璋早已铲除了许多潜在威胁,朱标的地位也日渐稳固。然而,令朱元璋意外的是,他最看重的嫡长子朱标却英年早逝。朱元璋并未动摇,他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储君,寄望于这位皇长孙继承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