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终于打中要害?
特朗普2025年一上台,就憋着劲想给中国来点狠的,如今法新社曝出猛料:2025年中国船厂新接订单量暴跌68%,全球市场份额从去年的75%骤降至56%。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25年7月,一条由法新社发布的消息迅速引发广泛关注:中国船厂新接订单量同比大幅下跌68%,全球市场份额也从去年的75%骤降至56%。
这一数据一出,立即被某些外媒渲染为美国新一轮对华经济打压的“有效成果”,甚至有分析称这是特朗普回归白宫后,在经济领域对中国祭出的首轮“精准打击”。
从表面看,这组数据的确令人警觉,但若从更全面的角度分析,便不难发现真相远比新闻标题所呈现的复杂得多。
特朗普在2025年重新就任美国总统以来,确实延续并强化了他一贯的对华强硬路线。
无论是重新激活的对等关税计划,还是针对中国部分战略行业的出口限制,其核心目标都没有改变:在全球经济与制造链条中遏制中国的扩张与主导地位。
从华为、光伏、稀土到造船,凡是涉及“中国制造”向高端突围的关键行业,都难逃美国的干预视线。
而造船业,这一原本被认为与地缘政治距离较远的传统制造领域,如今也似乎被纳入特朗普政府“压制中国增长”计划的一部分。
,问题在于,中国造船业订单的减少,是否真的与美国的经济施压有关?
简单将其归因于外部政治打压,显然忽略了整个行业周期性调整的客观现实。
事实上,2025年全球造船市场本身就面临整体性收缩,这并不是中国一家的困境。
过去几年,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与航运市场强劲复苏的双重推动下,全球航运公司纷纷抢占建造新船的“窗口期”。
大量订单集中释放,直接导致中国各大船厂的排产计划被压缩至2028年之后。
换句话说,在此前的高峰期里,订单已经“吃饱”,现在出现暂时回落本质上是“透支后的自然降温”,属于典型的周期性现象。
并不是市场不再青睐中国船厂,而是行业进入了“缓冲区”。
另外,从订单构成来看,中国造船业的客户基础极为广泛,来自欧洲、东南亚、中东甚至非洲的船主数量远远超过美国客户。
数据显示,中国出口至美国的船舶,仅占总出口船吨位的1%左右。
即便美国试图通过贸易来限制相关采购,其影响也是边缘化的。
在国际贸易规则允许的范围内,中国船企和客户之间还存在多种灵活操作空间,包括第三国转单、区域注册等方式,可以有效对冲部分性风险。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造船产业经过二十余年的转型升级,已经构建起一条较为完善的自主产业链。
早在2010年代初期,核心零部件和高端设备对外依赖仍较严重,但如今情况早已不同。
以船舶主机、螺旋桨、导航系统等关键设备为例,大量产品已实现国产化,部分指标甚至超过国际同类产品。
同时,即使在某些尚需进口的高端零件领域,中国造船厂的采购渠道也早已多元化,不再唯美国产品为依赖。
从日本、韩国、德国等国进口技术或设备,已成为成熟做法,能够有效规避地缘风险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就技术能力而言,中国目前拥有全球领先的造船工艺,尤其在液化天然气(LNG)船、远洋集装箱船、大型油轮、汽车运输船等多个高端领域持续取得突破。
据2025年上半年数据显示,中国新交付的LNG船数量首次超过韩国,成为全球该领域的第一。
除了造船速度快、交付周期短之外,中国船企在绿色环保技术、智能船舶系统方面的研发也日益成熟,获得了国际航运巨头的一致认可。
与此同时,中国造船业的成本控制能力依旧领先全球。
无论是在人工成本、原材料整合能力还是整体运营效率上,中国船厂都保持着高性价比优势。
欧美国家因环保法规与高工资结构导致造船成本居高不下,亚洲传统强国如韩国和日本也受到劳动力老龄化等因素制约,竞争力不如从前。
相比之下,中国不仅具备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和技术团队,还能灵活应对订单变化,提升个性化造船的能力,这是很多外国船厂无法比拟的。
更不容忽视的是,中国在全球航运产业链中的战略地位不断上升。
从大型港口的物流配套,到全球航运公司的战略合作,再到银行、保险、认证机构等配套服务的完善,中国构建的“造船+航运+金融”一体化格局,已经成为全球航运经济不可替代的一环。
也正因如此,即便短期订单数据出现波动,也难以撼动中国在全球造船市场中的主导话语权。
因此,将2025年的订单下滑简单归结为美国打压下的“成果”,显然是片面的,甚至是一种误导。
一方面,这种现象背后有全球行业调整的大趋势作为根本原因;另一方面,美国的虽然咄咄逼人,但针对中国造船业并未形成实质性伤害。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过度解读或许正是外部势力希望制造的“心理战”,试图让中国内部出现信心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