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35岁的农民咳嗽10年,却一直拒绝就医,一天,他忽然使劲一咳,一个异物喷了出来,妻子带着异物找了医生,没想到医生看完后,立马报警![凝视] 1956年春天,山东莱阳县的农田里传出一阵剧烈咳嗽声,35岁的高其煊弓着腰,猛烈地咳着,突然一个黑色硬物从口中喷出,落在刚翻过的土地上。 妻子王秀英赶紧跑过来,捡起这个拇指大小、沾着血丝的金属块。她仔细一看,这东西表面锈迹斑斑,但形状很规整,像是什么机械零件。 当地卫生所的老医生接过这个物体,用镊子轻轻拨开表面的血痂和锈迹。他的表情瞬间凝重起来——这竟然是一枚完整的步枪子弹头,7.92毫米口径,德制毛瑟弹。 “这东西怎么会在人体内?”医生立即意识到事情不简单,马上报警了。经过档案查询,一个尘封十年的秘密浮出水面。 1946年,淮海战役期间,25岁的高其煊是华东野战军某部机枪手。在一次阻击战中,敌军的手榴弹在他身旁爆炸,多块弹片击中了他的胸部。 战地医院条件简陋,医生只能进行基本的外科处理,当时X光设备稀缺,医生凭经验判断,认为胸腔内可能还有金属碎片,但具体位置和数量无法确定。 战争年代,轻伤不下火线是常态,高其煊简单包扎后继续战斗,直到战役结束。退伍时,他拿到了三级伤残证明,但从未向家人提起这段经历。 回乡后的十年里,高其煊一直有咳嗽的毛病,每到阴雨天,胸部就隐隐作痛,但这个倔强的山东汉子从不吭声。村里人都以为他是干农活累的,谁也没想到他胸腔里还藏着战争的“纪念品”。 咳出子弹头后,县医院立即为高其煊做了详细检查,X光片显示,他的肺部还有两枚金属异物,其中一枚距离心脏主动脉非常近,随时可能造成致命伤害。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枚咳出的子弹头经过十年的“体内旅行”,从最初嵌入的胸骨位置,逐渐移动到了支气管附近。人体的自我修复机制和日常活动,竟然让它慢慢“走”到了可以咳出的位置。 医学专家后来分析,这种情况极其罕见,金属异物在人体内长期存在,通常会被纤维组织包裹固定。但高其煊体内的这枚子弹头,可能由于其光滑的表面和特殊的位置,在肺组织的蠕动下发生了位移。 政府得知情况后,特批高其煊到青岛的大医院治疗,但这个老兵只住了一周就偷偷跑回家,他放心不下地里的庄稼,更不愿给国家添负担。 最终,县里派医疗队定期上门为他检查治疗,经常有这样的场景:高其煊在田里干活,穿白大褂的医生就蹲在地头等着给他打针换药。 这个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那枚子弹头后来被送到了军区,作为革命战争的珍贵实物保存起来。高其煊本人却很少主动提起这件事,在他看来,这不过是一个老兵应该承受的“小事”。 从医学角度看,高其煊的案例为战时外伤的长期影响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当时的医疗条件限制了彻底的伤情处理,但人体的顽强适应能力,让他带着“战争遗留物”正常生活了十年。 这个故事还反映了那个年代军人的朴素品格,面对伤痛,他们选择默默承受;面对荣誉,他们选择淡然处之。这种精神品质,或许正是那一代人最珍贵的财富。 高其煊去世时82岁,老伴按照他的遗愿,把那枚生锈的子弹头放进了寿衣口袋。在他们看来,这不仅是一个战争纪念品,更是一生的精神伴侣。 网友热评: “这老爷子是真能忍啊!子弹在肺里待了10年,换我早去医院了,英雄的意志力不服不行!” “医生报警那段笑死,估计以为是啥刑事案件,结果查出来个战斗英雄,这反转比电视剧还精彩!” “老一辈人太实在了,伤残补助金留给战友,弹片留在身体里也不吭声。现在有些人蹭个皮都要发朋友圈求安慰……” “看完泪目了,他说‘能活着回来是福气’,想想那些没回来的战友,我们真的没资格抱怨生活。” 如今,类似的老兵故事还有很多,有的人体内携带弹片几十年,有的人战伤复发却从不声张。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什么叫“革命军人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老兵?他们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在这个和平年代,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传承这种精神品质? 信源: 西部文明播报--男子高其煊在咳嗽的时候,从嘴里咳出了一团黑色的物体
1956年,35岁的农民咳嗽10年,却一直拒绝就医,一天,他忽然使劲一咳,一个异
优优谈过去
2025-07-25 11:16:52
0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