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邓亚萍退役后去清华大学读书,第一堂课,老师问她:“你的英语如何?”邓亚萍尴尬的回答:“我连26个英文字母都认不全。” 聊起邓亚萍,咱们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词,八成是“大魔王”。没错,那个在乒乓球台上打遍天下无敌手,把世界第一的宝座霸占了整整8年的小个子女生。她手里攥着18个世界冠军,是中国乒乓球史上第一位大满贯。按理说,这样的人生剧本,退役后随便躺着都能过得风生水起。 但邓亚萍这人,骨子里就不是个能“躺平”的主。 1997年,她24岁,正是运动员的黄金年龄,却突然宣布退役。干嘛去?去清华大学读书。这个决定,当时很多人都看不懂。放着好好的冠军光环不要,跑去跟一群学霸卷,这不是自讨苦吃吗? 她还真就去了,选的还是最硬的骨头——外语系。为啥?她说,出国比赛,身边总得跟着翻译,采访、交流都隔着一层,憋得慌。她想亲口告诉世界,她是怎么赢的。 老师让大家用英语做自我介绍,教室里坐的都是各省的尖子生,一口流利的英语张口就来。轮到邓亚萍,这位世界冠军,在球场上气场两米八的“大魔王”,涨红了脸,站了半天,最后只能用中文小声说:“大家好,我叫邓亚萍。” 然后,老师温和地问她:“邓亚萍同学,你的英语基础怎么样?” 全班同学的目光都聚焦在她身上。她顿了顿,特别实在地回答:“老师,我说实话,我连26个英文字母都认不全。” 这话一出,教室里先是安静,然后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一半是给世界冠军的敬意,另一半,是给一个敢于从零开始的勇士的鼓励。 但对邓亚萍自己来说,那一刻的尴尬是实实在在的。她后来回忆说,那种感觉,比在奥运决赛上输了球还难受。在球场上,她能掌控一切;但在知识的殿堂里,她是个不折不扣的“新生”。 接下来的日子,清华园里多了一个“拼命三娘”。她把当年练球的狠劲全使在了学习上。每天雷打不动早上5点起床,冲到小树林里读英语,从最基础的音标开始,一个一个地啃。白天上课,她永远坐在第一排,录音笔和笔记本是标配。晚上自习室的灯,她总是最后一个关。宿舍楼11点熄灯,她就搬个小板凳,在走廊的路灯下继续看书。 她给自己定了“三最”规矩:从第一页学起,从第一个单词背起,每天学习时间保证14个小时。这种近乎自虐式的学习强度,让很多同学都看傻了。有人说,看邓亚萍学习的劲头,就能明白她为什么是世界冠军。 四年后,2001年,她不仅顺利拿到了清华的学士学位,还在北京申奥的最后陈述环节,作为代表之一,用一口流利的英语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风采。那一刻,没人会想到,四年前,她还是那个连字母都认不全的“英语小白”。 这还没完。清华毕业,只是她的一个起点。她转身又去了英国诺丁汉大学读硕士,之后更是向世界顶尖学府剑bridge(剑桥大学)发起了冲击。2008年,她成功拿到了剑桥大学的土地经济学博士学位。她的博士论文《全球竞争中的奥运品牌》,洋洋洒洒几十万字。 剑桥大学近八百年的历史里,第一次有邓亚萍这样量级的顶尖运动员拿到博士学位。 这事儿,不光是她个人的荣耀,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运动员的另一面。 学成归来,邓亚萍本想大展拳脚,报效国家。她先后担任了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人民日报社副秘书长,并负责一个雄心勃勃的项目——“即刻搜索”。 然而,商场和官场,是比球场和课堂更复杂的竞技场。邓亚萍在这里栽了跟头。关于“即刻搜索”项目“败光20亿”的传闻铺天盖地而来。一时间,曾经的全民偶像,成了众矢之的。大家嘲讽她:“一个打球的,懂什么互联网?” 面对排山倒海的质疑,邓亚萍选择了沉默。后来有知情人出来澄清,所谓的“20亿”拨款是项目规划,实际到位的资金远没有那么多,项目的失败也有其复杂的时代和市场背景。但在汹涌的舆论面前,这些解释显得那么苍白。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更大的风暴来自她的家庭。因为儿子林瀚铭在法国出生,关于她和儿子“改换国籍”的谣言开始在网上发酵,传得有鼻子有眼。无论她走到哪里,总有刺耳的声音伴随:“一个法国人的妈,还好意思代表中国?”“带着你的法国儿子快走吧!” 这种诛心之论,对一个为国征战了十几年、把国旗升起在世界之巅视为最高荣耀的人来说,无疑是最大的侮辱。 多年来,她不屑于回应。她觉得,清者自清。可她低估了谣言的杀伤力。直到2019年,在劳伦斯世界体育颁奖典礼上,这种质疑达到了顶峰。终于,忍无可忍的邓亚萍,在社交媒体上,晒出了自己和儿子的护照,上面“中华人民共和国”七个大字,赫然在目。 她配文写道:“我们是中国人,并为此感到自豪!” 这一记“绝杀”,让所有谣言瞬间崩塌。无数曾经误解她的人,纷纷道歉。大家这才回过神来,这个女人,从14岁进国家队开始,就把自己的一切都和这个国家紧紧绑在了一起。她的根,永远在这里。
1997年,邓亚萍退役后去清华大学读书,第一堂课,老师问她:“你的英语如何?”邓
思念如潮心难安
2025-07-25 04:12:11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