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年,诸葛亮加封益州牧,李严送来一封信,讽刺道:“你功劳太大了,还当什么益州

小牧童那小罡吖 2025-07-24 09:32:09

222年,诸葛亮加封益州牧,李严送来一封信,讽刺道:“你功劳太大了,还当什么益州牧?赶快加九锡称王吧!”众人见李严如此出言不逊,纷纷要求严惩。结果,诸葛亮写了23字回信,吓得众人面面相觑。 那封信是在丞相府的议事厅拆开的。竹简刚展开,长史张裔的脸就白了——“加九锡”这三个字,在当时可不是玩笑。当年曹操就是靠着九锡之礼一步步晋位魏王,李严这话明着是讽刺,暗里简直是把“谋逆”的帽子往诸葛亮头上扣。

参军们按捺不住,有人拍着案几说要弹劾李严,还有人提议直接把送信的使者扣下,毕竟这位前将军刚被任命为中都护,手里握着永安的兵权,这么明目张胆地挑衅,谁都觉得是在找死。 诸葛亮却只是捻着胡须笑了笑。他让人研墨时,指尖在砚台上顿了顿,砚台里的墨汁还带着松烟的清苦气。众人都以为他要写篇檄文痛斥李严,没想到他提笔只写了一行字:“若灭魏斩叡,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锡可受,况于九邪?” 写完他把笔一搁,满屋子的争执声突然就停了。谁都没料到是这样的回答——没辩解,没发怒,反而顺着“加九锡”的话头,把话说得透亮。灭了曹魏,迎回汉献帝(或是其象征的汉室正统),到那时别说九锡,就是十锡也受得。

这话里藏着的底气,比任何斥责都锋利。张裔摸着竹简边缘的刻痕,突然明白过来:李严想把丞相架在火上烤,诸葛亮却反手把这团火引向了北伐大业。 其实李严这封信,早有苗头。刘备白帝城托孤时,特意让李严与诸葛亮共掌国事,一个在永安镇守东境,一个在成都总揽朝政。

这两年诸葛亮平定南中、整饬吏治,声望越来越高,李严在永安却过得不自在——他几次上书请求划分五个郡设立巴州,自己当刺史,都被诸葛亮以“国小力弱”驳回。这次借着加封益州牧的由头递信,说白了就是想试探:你诸葛亮到底是想做伊尹周公,还是想做第二个曹操? 诸葛亮心里跟明镜似的。他知道蜀汉这摊子基业,最忌讳的就是内部猜忌。当年关羽失荆州、刘备败夷陵,家底本就赔得差不多,要是他和李严真斗起来,北边的曹丕、东边的孙权怕是要偷着乐。所以他不接李严的茬,反而把“受九锡”和“灭魏”绑在一起,既是给所有人吃定心丸,也是敲打李严:有功夫搞内斗,不如想想怎么联手北伐。 后来这封信在蜀汉官场悄悄传开,有人说丞相格局太大,也有人说李严怕是要睡不着觉了。果然没过多久,李严又送来封信,语气软了不少,说自己只是“戏言”。诸葛亮没再提这事儿,只是在回信里多问了句永安的粮草筹备情况——他知道,对付李严这样的人,与其争口舌之利,不如用共同的目标拴住彼此。 这23个字的回信,其实藏着诸葛亮的政治智慧。他太清楚蜀汉的命门在哪:不是权臣争位,而是能不能在魏吴夹缝里活下去。所以他从不给自己贴“忠臣”的标签,却用“灭魏斩叡”的目标,把所有人的注意力引向外部。这种以大局压小怨的本事,比疾言厉色的斥责管用得多。 有人说这是诸葛亮的“权谋”,可权谋背后,是真真切切的现实。他在《出师表》里写“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不是虚话。蜀汉就像艘在风浪里摇晃的船,他这个掌舵人,不能因为船舱里有人拌嘴,就停下划船的动作。李严的讽刺再刺耳,也得先忍着,等把船划到平稳水域再说。 后来李严因为运粮失职被贬为庶人,有人翻出当年这封信,说诸葛亮早有预谋。可想想看,要是诸葛亮真容不下异己,当年何必用那样一段话留有余地?他要的从来不是个人的权势,而是让蜀汉能多撑几年,哪怕自己最后累死在五丈原。 这23个字,与其说是吓住了众人,不如说是点醒了众人——在乱世里,最该较劲的不是彼此,是眼前的敌人。

0 阅读:912

评论列表

莫忘

莫忘

6
2025-07-24 16:12

然后呢?五次北伐,败光蜀国国力,赵云魏延杨仪马谡这些中流砥柱都被他害死,堪比陆逊的李严被他拿来做压粮官,说的好听是事事亲为,其实不就是独揽大权。为了怕死后被清算,后面蒋琬,费伟,姜维都是他的亲信。可以说刘禅自始自终都是个傀儡。

角落牛 回复 07-26 00:04
不北伐蜀国灭得更快!

铖钢 回复 07-25 23:08
夷陵之战,蜀汉精锐尽失。留给武侯的季汉还有什么国力?武侯一己之力既让季汉无内乱,又北伐打的曹魏不敢出城一战,换成你的话,肯定收复长安洛阳了?

猜你喜欢

小牧童那小罡吖

小牧童那小罡吖

天罡星,北斗七星的斗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