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沙特以一亿美元一枚的价格,从中国购买了35枚东风-3导弹,35亿美金被装在集装箱里送了过来。两年后,海湾战争爆发,沙特立即将东风导弹拉了出来,成功逼退了对手!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那会儿的中东,简直就是个火药桶。东边的伊朗和西边的伊拉克,这两个猛人打了八年“两伊战争”,导弹跟不要钱似的满天飞。沙特阿拉伯,这个富得流油的国家,正好夹在中间,天天看着邻居家打得天昏地暗,心里能不发毛吗? 当时的沙特国王法赫德,愁得头发都快白了。 找谁帮忙呢?按理说,沙特一直是美国在中东的铁杆盟友。但一提到买能镇场子的尖端武器,美国老大哥就犯难了。沙特想买美国的“潘兴”中程导弹,美国国会考虑到以色列的安全,死活不批。毕竟,能打到德黑兰和巴格达的导弹,也同样能覆盖特拉维夫。 美国人的算盘精着呢,他需要沙特,但更不可能得罪以色列。 苏联那边就更别指望了,那时候美苏冷战正酣,意识形态对立,人家根本不可能把这种战略级武器卖给美国的“小弟”。 1986年,时任沙特驻美大使的班达尔亲王,接到国王的密令,秘密飞往北京。这次访问,对外绝对保密,名义上是谈别的合作,实际上就是来探探口风,看看中国愿不愿意卖“大杀器”。 为什么找中国?第一,中国当时跟中东各方势力都没什么太深的瓜葛,不站队,立场相对中立。第二,中国是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能独立研发弹道导弹,又不受美苏《中导条约》限制的国家。第三,也是最实在的一点,80年代的中国,正在搞改革开放,急需外汇来发展经济。 双方一接触,可以说是“郎有情,妾有意”。1987年,沙特防空军司令苏尔坦亲王亲自带队,以购买轻武器为幌子,正式访问中国,开始就购买东风-3导弹进行实质性谈判。 谈判过程据说也很有意思。关于价格,有个流传很广的段子,说中方最初报价是一千万美元一枚,结果翻译一紧张,多说了一个零,报成了一亿美元。沙特代表团一听,觉得这“镇国神器”才卖一亿,太值了,当场拍板就要35枚。当然,这只是个传说,真实情况是,这种级别的战略武器,有价无市,沙特心里很清楚,能买到就是胜利。最后成交价,35亿美元买35枚导弹,附赠一枚作为备份,外加全套的技术支持和人员培训。 钱怎么给?为了绕开美国的监控,双方决定用最原始也最稳妥的方式:现金交易。整整35亿美元,被装在一个个集装箱里,通过专机和货轮运抵中国。这笔巨款,对于当时外汇储备只有20来亿美元的中国来说,简直是天降甘霖,为后来的经济建设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钱货两清,接下来就是交货了。这批“东风快递”可不是普通货物,怎么神不知鬼不觉地运到沙特,是个大难题。最终,导弹被拆分成不同部件,伪装成普通货物,分批次通过货轮运抵沙特。然后在中国的技术专家指导下,于沙特南部沙漠深处的秘密基地进行组装。 这个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以色列的情报机构很快就嗅到了风声,当他们通过卫星发现沙特沙漠里竖起了明显不属于西方的导弹发射架时,一度扬言要发动空袭,将其摧毁在萌芽状态。 面对以色列的威胁,沙特方面表现出了罕见的强硬和智慧。他们不吵不闹,只是平静地通过外交渠道向以色列和美国传递了一个信息:“导弹基地里,有中国的技术人员。” 这句话的分量,千钧重。攻击沙特事小,万一伤到了中国的专家,那性质就完全变了。以色列再横,也得掂量掂量这个后果。最终,各方都选择了沉默,眼睁睁看着东风-3导弹在沙漠里形成了战斗力。 这批导弹,被沙特命名为“风之细语”,但它的威力可一点都不“细语”。东风-3是单级液体燃料弹道导弹,射程超过2800公里,虽然精度在今天看来不算高,但在当时,它足以覆盖伊朗、伊拉克甚至以色列全境。它存在的意义,就在于“我能打到你,而且你没法有效拦截”。这是一种战略威慑,是小国在大国博弈夹缝中生存的护身符。 真正的考验在1990年到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悍然入侵科威特,几十万伊拉克大军饮马沙科边境,大有“顺手牵羊”拿下沙特东部油田的架势。 整个世界都为沙特捏了一把汗。面对伊拉克当时号称“世界第四”的军事力量,沙特感到了空前的压力。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沙特军队做出了一个载入史册的举动:他们将已经形成战斗力的东风-3导弹部队拉出基地,在茫茫沙漠中公开展示,发射架高高竖起,导弹直指苍穹。 这一幕通过各国卫星和侦察机,清清楚楚地传到了巴格达的指挥部。萨达姆虽然狂妄,但他不傻。他知道,入侵沙特,不仅要面对美国领导的多国部队,还要冒着自己首都和重要城市被中程导弹夷为平地的风险。这种后果,他承受不起。 最终,伊拉克军队始终没有南下。东风-3导弹,一弹未发,却成功地为沙特守住了国门。
1988年,沙特以一亿美元一枚的价格,从中国购买了35枚东风-3导弹,35亿美金
历史脑洞
2025-07-23 06:18:49
0
阅读: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