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广西昆仑关战役中,日军少将中村正雄腹部被迫击弹的弹片击中。
1939年深秋的广西硝烟弥漫。日军11月24日攻陷南宁后,兵锋直指五十公里外的昆仑关。
这座秦汉时期就存在的军事要冲卡在群山之间,成了中日两军必争的咽喉之地。
中国军队心里清楚得很,要是这地方丢了,往后打仗就得处处受制于人。
国军指挥部灯亮了一整夜。参谋们最终在作战地图上划出三路反攻箭头:北边主力部队顶到最前头啃硬骨头,东边西边两路人马负责侧翼包抄。
他们豁出去了,把全部家底第五军都押上去,天上飞的战斗机也全调来助阵。用老兵的话说,这叫"钢刀就得用在刀刃上"。
12月18日天还没透亮,北路军的重炮把昆仑关炸得地动山摇。
士兵们猫着腰往山上冲,子弹嗖嗖地从耳边擦过去。
最惨烈的争夺发生在界首高地,山头上午被日军占了,下午又让中国兵夺回来,几里外都听得见刺刀拼杀的咔咔声。
困在关里的日本兵被揍得晕头转向。当最后一个通讯兵瘸着腿跑出指挥部时,南宁城里的日军司令今村均坐不住了。
他连夜点了42联队长中村正雄的名:"立刻带兵增援!"这位48岁的少将带着两个大队就往火线上扑,军装领口擦得锃亮——他还不知道这是趟黄泉路。
中村正雄在鬼子队伍里算个角儿。日本陆士毕业的军官生,打过俄国人的老油条,士兵私底下喊他"钢刀"。但这次在昆仑关,他遇上了真正硬的茬子。
24号晌午,他正挥着军刀督战呢,国军阵地上"叭"地飞来颗子弹,擦着他脑门就过去了,血糊了半边脸。
三公里外的土坡后头,举着望远镜的郑庭笈突然咧开嘴。
这个三团团长刚发现个绑绷带的日军军官,看那派头准是大鱼。"
往那个草棚子轰!"他话音没落,炮弹就飞过去了。真应了那句老话"阎王叫你三更死,哪敢留人到五更",其中块弹片不偏不倚钻进中村肚子。
日本兵连拖带拽把少将弄到个破民房里,军医抄起手术刀就剖肚子。
谁知刀尖刚划开皮肉,房顶轰隆塌了半边。更邪门的是,崩落的泥沙扑簌簌全灌进敞开的腹腔。
抢救的军医当场傻了眼,这场景活像老天爷开了个残酷玩笑——伤口里混着泥巴沙石,神仙来了也难救。
拖到第二天拂晓,这位"钢刀将军"终究咽了气。
后来打扫战场的中国士兵翻到他衣兜里的日记本,密密麻麻的日文里夹着句大实话:"在昆仑关遇到比俄军更狠的对手..."这话后来被刻在关口纪念碑上,成了历史的见证。
六十多年过去,当年的战火硝烟早已散尽。昆仑关山顶的纪念馆玻璃柜里,中村的日记本静静躺着。
2019年纪念碑翻新时,郑庭笈的后人特意从海南赶来献花——他们家老爷子后来做到全国政协委员,前几年刚把将军勋章捐给军事博物馆。而山脚下开农家乐的老杜总爱给游客递烟:"我爷爷当年抡大刀片的,专削鬼子的罐头鞋!"说着拍拍院里石磨盘,"看这老物件上的弹孔,故事都在里头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