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6年冬天,北京菜市口,一颗血淋淋的人头挂在杆上,风吹日晒,乌鸦盘旋,路人绕

古往趣话社 2025-07-19 15:06:41

1726年冬天,北京菜市口,一颗血淋淋的人头挂在杆上,风吹日晒,乌鸦盘旋,路人绕道而行。没有人敢多看一眼。这颗人头,就这么挂了十年。从雍正三年一直到乾隆元年。这不是普通犯人的尸首,而是汪景祺。 汪景祺,何许人也?他出生在浙江钱塘一个还算不错的家庭,父亲是户部侍郎汪霖 ,大哥汪见祺担任礼部主事,他自己年少时勤奋好学,还热衷于行侠仗义,性格狂放不羁。康熙五十二年,他考中了举人,可谁能想到,这竟成了他仕途上为数不多的高光时刻。之后的日子里,他一直没能得到重用,空有一身才华,却无处施展。 直到雍正二年,命运似乎给了他一丝转机。当时,抚远大将军年羹尧权势滔天,汪景祺听闻年羹尧爱才,便写了封信毛遂自荐,没想到年羹尧还真欣赏他,把他招进了幕府。汪景祺那叫一个兴奋,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施展抱负的舞台,于是不辞万里,骑着毛驴就踏上了西征之路。一路上,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写成了诗歌文章,最后整理成了《读书堂西征随笔》。 在这本随笔里,汪景祺那可真是畅所欲言。他写了一篇《功臣不可为》,开头就说“鸟尽弓藏,古今同慨” ,接着列举了历代功臣被君主猜忌,一步步走向死亡的例子,这可犯了雍正的大忌。你想啊,雍正刚坐稳皇位,最忌讳的就是有人质疑他对功臣的态度,汪景祺这么写,不就像是在太岁头上动土吗? 还有那首“皇帝挥毫不值钱,献诗杜诏赐绫笺。千家诗句从头写,云淡风轻近午天”的诗,虽说这诗可能不是他写的,只是他记述别人的作品,但因为出现在他的文集里,雍正就认定是他在讥讽康熙皇帝,这可是大逆不道的罪名。再加上他在书中对年羹尧极尽吹捧之能事,称年羹尧为“宇宙之第一伟人”,这在年羹尧倒台后,更成了他的一大罪状。 雍正三年下半年,年羹尧蒙罪被抄家,浙江巡抚福敏等人从屋后的废货堆中找到了汪景祺的《读书堂西征随笔》,并呈递给了雍正。雍正一看,顿时火冒三丈,在书上批示“悖谬狂乱,至于此极!惜见此之晚,留以待他日,弗使此种得漏网也。” 同年十二月,汪景祺就被下令斩首枭示,头颅悬挂在菜市口,他的妻子、儿子被遣送到黑龙江给披甲人为奴,兄弟亲侄皆发往宁古塔充军,五服以内的族人,现任、候任、候补的一律革职,交由地方官管束,不许出境。 这颗头颅就这么在菜市口挂了十年,成了当时京城百姓心中的一道阴影。每天来来往往的人,看到那悬挂的头颅,都不禁胆战心惊,也让更多的人明白了在那个封建王朝,文字狱的可怕,稍有不慎,就可能招来杀身之祸,连累家人。 一直到雍正十三年八月,乾隆刚刚继位,左都御史孙国玺奏请将悬挂于菜市口的汪景祺头颅“掣杆掩埋”,理由是京师为首善之区,列数枯骨于中途有碍观瞻。乾隆早就知道这件事,只是雍正刚去世,他也不想太过高调地去纠正前朝的弊政,正好大臣提出了这个建议,他就顺着台阶下,立即批准“照所请行” ,还赦免了被发遣边外的汪景祺亲属。汪景祺一案,至此才算画上了一个句号,可它留给后人的思考,却远没有结束。它让我们看到了封建帝王的权威不容挑战,也看到了在那个时代,文人的无奈与悲哀。

0 阅读:0
古往趣话社

古往趣话社

一起趣话,畅聊历史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