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4岁云南女子瘫痪在床,且无父无母,相恋12年的男友,每天给她做饭洗澡,对她不离不弃,谁料,2017年,她却告诉男友:“我不想拖累你了,送我回老家吧!” (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邓凤英和男朋友熊超是一个工地认识的。 两人同是异乡打工者,所以一起租了间简陋的平房共同生活在,日子虽然清贫,但对从小母亲早逝的邓凤英来说,这份依靠很踏实。 2008年冬天,他们请工友们吃了顿饭,在出租屋门口贴了红喜字,就算成家了,生活也算美好。 但这平静的生活在被一场疾病打破了。 邓凤英起初只是膝盖疼,以为是干活累的,慢慢变得严重,整夜睡不着。 忍无可忍,她去医院做了检查,结果发现是类风湿性关节炎。 这病治疗起来需要一笔费用,这对于他俩来说犹如天文数字,无奈下两人只能带着一瓶止疼片离开了医院。 这病像抽丝剥茧,她的活动能力一点点被蚕食,从蹲不下,到站不稳,最后彻底瘫在了床上。 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压在了熊超肩上。 他在工地扛水泥,起早贪黑地干,收工回来还要照顾床上的妻子:喂饭、擦身、按摩,没有一句怨言。 为了多挣点钱买药,他不回家过年,主动要求留守工地看场子。 工地扛水泥的收入,大部分都填进了邓凤英治病的无底洞,但病情毫无起色。 邓凤英看着熊超因劳累而佝偻的背影,心里充满自责和绝望。 身体的痛苦和无助感常让她产生轻生的念头,担心自己成为熊超的累赘,担心他撑不下去会离开。 也就在这时,邓凤英发现熊开始冷漠自己,每天心不在焉的, 她理解熊超的难处,无数次挣扎着想让他走,但又无数次不舍和依赖拉回现实。 到了第六个年头,熊超的行为有了更明显的变化。 他搬到了城郊一处更破旧窄小的出租屋,理由是离新找的活近。 但从此,他来的次数越来越少,有时两三天才露面送一次饭,放下食物便匆匆离开,往日的细致和温情不再 这样的状况引起了房东的警觉,报告了居委会。 警察上门询问那天,憔悴的邓凤英盯着天花板,沉默不语。 其实就在两天前,熊超来送饭时已经向她坦白: 他在老家另娶了妻子,妻子已经怀孕。 他跪在床边抽自己嘴巴,说对方答应他继续照顾邓凤英。 邓凤英虽然早有预感,还是感到锥心刺骨的痛。 但她明白,熊超的新生活开始了,这样两头跑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她请求熊超送她回云南老家。 可难题又来了,离开家乡太久,邓凤英只记得是云南山里,具体村名、地址全忘了。 警察协助联系了救助站。 工作人员翻阅档案,发现邓凤英的户籍信息还挂在十几年前她离开的那户人家——湖南株洲的陈敏华家 救助站人员带着行动不便的邓凤英找到了陈家。 站在陈家门前,邓凤英有些畏缩。 当年她十四岁跟着远房表姐离开生父和继母所在的云南大山,被带到这里。 虽然陈家人对外说是“当闺女养”,但大家都心知肚明,是给陈家儿子陈敏华预备的媳妇。 她在陈家待了四年,日常少不了琐碎摩擦,尤其陈敏华脾气不太好。 她最终选择了在一个赶集的日子悄悄离开,跑到了湘潭打工。 救助人员的到访让陈家人惊讶。 陈敏华的母亲一看到轮椅上的邓凤英就落泪了,连连说:“孩子,你可回来了,当初到处找你都找不到,你受苦了” 邓凤英的紧张在老人家的关切面前渐渐消散,也有些许内疚浮上心头。 陈敏华坦诚,当年因为家里穷,确实托人花钱从云南带回了邓凤英做媳妇,虽然有过矛盾,但并非恶意苛待。 后来陈家人还提供了一条关于邓凤英父亲的线索,工作人员凭着这个模糊的姓名,救助站开始寻找她的根。 记者接力协助最终确定了邓凤英的老家在云南省威信县的牛寨乡。 令人遗憾的是,父亲邓元亮已经去世多年。 最终要回乡的日子到了。 熊超一路推着邓凤英的轮椅,两人默默无言。 邓凤英心里酸楚,眼中含泪。 当终于见到继母时,邓凤英忍不住哭喊出来: “妈妈,这些年好想你!” 继母也紧紧拉着她的手,泣不成声。 血脉亲情冲破时光阻隔,重新相连。 有了确定的身份信息,当地政府迅速为邓凤英补办了户口簿和身份证。 年过三十的她,终于成了一个有“身份”的人。 政府为她办理了低保,每月有了固定的救助金,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她决定留在牛寨乡生活。 虽然身体瘫痪,只能靠轮椅活动,但在乡邻和村干部的鼓励下,邓凤英不愿只靠救济。 她发现自己的手还能动,便开始尝试做手工艺品。最初非常艰难,手指僵硬,动作笨拙。 但她凭着毅力坚持练习。从简单的编绳、串珠开始,慢慢到后来能编织出漂亮的中国结和小玩意儿。村里人看到她做的精致物件,都愿意花钱买。 后来还通过网络销往外地,虽然收入微薄,但邓凤英感到了久违的价值感。 她不再是那个只能被动接受照顾的可怜人,她依靠残存的能力养活了自己一部分。 来源: 身患重病选择离开,女子是否找到回家的路——湖南卫视寻情记
2015年,34岁云南女子瘫痪在床,且无父无母,相恋12年的男友,每天给她做饭洗
静雅书声破卷绵
2025-07-19 09:59:0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