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徐锡麟毫掏出手枪,对“恩师”恩铭一通乱射,恩铭身中7枪倒地。恩铭的妻子是庆亲王奕劻的女儿,她下令把徐锡麟的心肺掏出来,只为报仇。 (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07年7月6日,安徽安庆巡警学堂的毕业典礼现场,气氛庄重。 安徽巡抚恩铭端坐主席台中央,巡警学堂会办徐锡麟侍立一旁。 典礼进行中,徐锡麟突然从靴筒中掏出左轮手枪,近距离向恩铭连开数枪。 恩铭身中七弹,虽被随从拼死救出,终因伤势过重身亡。 现场顿时大乱,徐锡麟随即率部分学生发动起义,进攻安庆军械所,但很快被清军包围镇压。 徐锡麟被捕。 审讯由接替恩铭职务的安徽布政使冯煦主持。 冯煦质问徐锡麟为何刺杀对他有知遇之恩的恩师。 徐锡麟坦然回答: “我本革命党首领,捐官来安庆,专为排满。做官是假,为的是便于行事。恩铭待我甚厚,是私恩;我杀恩铭,是为推翻满清朝廷,是民族大义。私恩不能盖过公义。” 这番话清晰表明了他的立场:在个人恩情与革命大义之间,他选择了后者。 徐锡麟很快被判处极刑。 行刑场面极其惨烈。 据多方史料记载,在悲愤的恩铭家属要求下,行刑者对徐锡麟施以了剖腹挖心的酷刑。 行刑过程中及之后,现场的清军士兵和部分围观百姓对徐锡麟咒骂不已。 这种强烈的负面反应,根源在于恩铭在安徽官民心中的形象。 他是一位办实事、兴教育、体恤下情、官声颇佳的好官、清官。 他的突然遇刺,尤其死于他一手提拔、信任有加的“学生”徐锡麟之手,在时人看来,不仅是政治谋杀,更是忘恩负义的“弑师”行为,严重违背了传统伦理道德。 徐锡麟,浙江绍兴富商之子,早年受新思想影响,秘密加入反清革命组织光复会。 为积蓄革命力量,他采纳同志建议,决定打入清廷内部。 1906年,在其父出资和表叔俞廉三的推荐下,徐锡麟捐得候补道员身份,并被新任安徽巡抚恩铭重用。 恩铭欣赏徐锡麟的留学背景和新式思想,对他极为器重和信任,委以巡警学堂堂长、陆军小学监督等要职,掌控了安徽相当一部分警政和军事教育权力,两人以师徒相称,关系密切。 在恩铭的信任下,徐锡麟得以在巡警学堂的学生和警察队伍中秘密传播革命思想,发展力量。 他与革命同志秋瑾约定,伺机在安徽、浙江同时发动起义。 然而,起义计划因上海光复会组织遭破坏、成员名单泄露而面临暴露风险。 两江总督端方将名单电告恩铭,令其缉拿安徽的光复会成员。 这份名单上恰有徐锡麟的化名。 得知身份可能暴露,徐锡麟与密友陈伯平、马宗汉商议,决定提前起义,首要目标便是刺杀恩铭,制造混乱,夺取军械。 原定起义日期是7月8日巡警学堂毕业典礼。 但恩铭因另有安排,临时将典礼提前至7月6日。 这导致徐锡麟联络的外地革命党人无法及时赶到。 箭在弦上,徐锡麟等三人只得仓促行动。 典礼上,徐锡麟近距离拔枪射击。 由于高度近视,他唯恐失手,双枪连发七弹。 恩铭重伤被背起逃离时,徐锡麟又补一枪致其殒命。 随后进攻军械所的行动很快失败,陈伯平战死,徐锡麟、马宗汉被俘。 徐锡麟的牺牲并非孤例。他的被捕直接牵连了绍兴的秋瑾。 秋瑾本有机会逃脱,但她选择留下,从容就义。 她的死,以及负责监斩的山阴县令李钟岳因内心愧疚、压力巨大而在秋瑾死后百余日悬梁自尽的事件,则引发了广泛的同情和唏嘘。与徐锡麟的结局形成了强烈反差。 徐锡麟的安庆起义虽然失败,他和秋瑾的鲜血却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 四年后,辛亥革命爆发。徐锡麟和秋瑾都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然而,徐锡麟刺杀恩铭这一事件本身,因其目标的特殊性和手段的激烈性,在历史上留下了复杂的印记。
1907年,徐锡麟毫掏出手枪,对“恩师”恩铭一通乱射,恩铭身中7枪倒地。恩铭的妻
静雅书声破卷绵
2025-07-18 15:23:47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