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一网友表示:有25%美国人愿与中国开战,愿与俄开战的却只有5%。有一个问题摆在美国人眼前,如果非要选择跟一个国家开战的话,那应该选择中国还是俄罗斯,让人感到意外的是,竟然有更多人选择了前者,而且比例特别悬殊,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一份美国民调抛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结果:如果必须在与中国和俄罗斯之间选择一个开战,高达25%的美国人选择了中国,而愿意对俄罗斯动武的,不过区区5%。 这个悬殊的比例,与其说是战略选择,不如说它是一面镜子,照出了美国社会对自身未来的不确定、对大国实力的复杂认知,以及对战争本质既清醒又糊涂的判断。 说起俄罗斯,美国人心里大概是五味杂陈,冷战的肌肉记忆犹在,那种两个超级大国顶着核武器相互对峙的画面,早已刻进了几代人的骨髓。 而到了普京时代,俄罗斯更是将这种硬核形象发挥到了极致,无论是吞并克里米亚,还是插手叙利亚,俄罗斯在全球舞台上树立了一个“说打就打,绝不含糊”的形象,这种不按牌理出牌的作风,反倒让它显得有种可怕的“确定性”。 在美国普通人眼中,俄罗斯就像蹲在家门口的一头熊,你明知它很危险,也因此不敢轻易去招惹。 即使在俄乌冲突中,美国提供了大量援助,但在军事介入上却始终划下红线,正是因为深知与一头熊正面搏斗的代价无法承受。 主流媒体越是把俄罗斯描绘成“疯狂”或“非理性”,民众就越是觉得这个对手深不可测,从而产生敬而远之的心理。 因此,那5%的开战意愿,其实是一种基于现实的风险规避,是对战争残酷后果的清醒认知。 然而,他们的这份清醒在面对中国时,却似乎消失了,25%的数字背后,涌动的是一种复杂的矛盾心态。 一方面,不少美国人似乎仍未走出历史,把中国看作一个可以轻松拿捏的“软柿子”,这种观念根植于长久以来的刻板印象,总觉得中国的崛起不过是经济泡沫,军力也存在致命短板。 比如在“新疆棉花”等事件上,西方舆论场上充斥的污蔑,骨子里透出的就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傲慢。 可另一方面,他们又无法忽视中国实实在在的崛起,世界第二的GDP、飞速现代化的军队、让美国军事专家都无法安枕的反舰导弹和高超音速武器,都带来了巨大的压迫感。 这种“既怕你追上来,又想一巴掌把你拍下去”的焦虑,最终扭曲成了一种强硬的姿态。 进一步看,这种对外强硬,也成了转移内部矛盾的绝佳出口,当美国社会面临经济衰退、政治撕裂等一系列内部危机时,树立一个外部敌人,就成了凝聚人心、转嫁压力的传统艺能。 而当今世界,还有谁比中国这个正在全面追赶的“头号竞争者”更适合这个角色呢? 美国政客和媒体常年累月地渲染“中国威胁论”,甚至煞有介事地预言中美战争的时间表,恰好迎合了部分民众维持全球霸权的执念,也让他们误以为战争是解决自身困境的“捷径”。 这种对中国的误判和深层焦虑,最终在台海问题上催生出危险的幻想,当那25%的美国人谈论与中国开战时,他们脑海中的蓝图很可能是一场发生在远东的、速战速决的“代理人战争”。 他们或许相信,凭借技术和信息优势,美军可以在短时间内摧毁中国的关键节点,同时将战火限制在远离美国本土的地方,从而以最小的代价赢得胜利。 然而,战争的算盘,从来不是这么打的,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军事上的弱者,其庞大的工业体量和日益精进的军事技术,足以将任何“速胜论”拖入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一旦开战,全球供应链将应声断裂,世界经济秩序随之崩塌,作为深度捆绑的全球第一和第二大经济体,中美若是陷入热战,其后果绝不亚于一场全球性的经济核爆,没人能独善其身。 更何况,双方都是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当常规战争无法分出胜负,那扇通往地狱的大门就可能被推开。 说到底,战争没有赢家,中美高层对此心知肚明,大国博弈早已深入到经济、科技、金融等“看不见的战场”,其激烈程度和深远影响,丝毫不亚于真枪实弹的冲突,而政客们口中的战争叫嚣,更多是为了捞取政治资本的表演。 可是,这份民调依然敲响了警钟,它揭示了反华情绪在美国社会已具备相当的民意基础。 当一种非理性的公众情绪被持续煽动和利用,它本身就可能成为一种危险的驱动力,让原本可控的局势滑向失控的边缘。 这或许是这份民调最值得警惕的地方:当幻想取代了现实,当焦虑压倒了理性,离真正的危险也就不远了。
在中国面对过的历届美国总统里,特朗普可能是被严重低估的一个,甚至可以说,是这近4
【2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