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恩施军分区司令员王定烈乘车去剿匪,途中得知参谋在出发前打了电话,感觉不对劲,下令原路返回,第二天,侦察科长说:“昨天幸亏回来了,一股土匪在半路埋伏,要伏击你,”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9年末,解放战争接近尾声,全国大局已定,但在湖北恩施一带,局势却并不太平,那里山高林密,地势复杂,盘踞着大大小小四十多股土匪,这些匪帮多与退败的国民党残部勾结,装备精良,凶残异常,甚至拥有监听设备和美式机枪,他们打着反共复国的旗号,实则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仅来凤县一地,一个多月内就有三百多户百姓被洗劫,粮仓被毁,区公所接连被袭,解放军和群众伤亡惨重,局势一度十分紧张。 为了平息匪患,中央决定发起全国性的剿匪战役,作为恩施军分区司令员,王定烈临危受命,亲自负责来凤地区的剿匪行动,这位将军不是普通人物,曾参加过中原突围和淮海战役,打惯了硬仗,尤其擅长山地作战,也正是因为他了解山区战争的复杂,才格外谨慎。 一次,王定烈准备率小队人马前往来凤县坐镇指挥,行前,他本以为随行准备充分,却在半路上得知,参谋在出发前曾通过军分区的电话线通知了来凤县方面,这通电话表面上看只是例行通报,但王定烈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恩施一带的电话线多为明线,架设在山林之间,很容易被敌人偷听,而土匪中混杂着不少电讯专家,有的甚至携带无线电监听设备。 王定烈当即决定终止行程,命令车队掉头返回,他的判断很快得到证实,第二天一早,侦察人员带回消息,在他们昨日原本要经过的山路上,发现了大股土匪设下的埋伏点,现场留下的痕迹显示,土匪不但架设了机枪,还带有无线电监听装置,他们的部署显然是针对王定烈的车队而来,若非临时掉头,后果不堪设想。 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让王定烈更加意识到敌人并非乌合之众,他没有责怪参谋,而是迅速调整策略,既然土匪能监听电话,那何不反过来利用这一点?王定烈决定将敌人的优点变成我军的武器,他亲自设计了一条假情报,通过明线传出,故意透露将对来凤县土匪发起三面围剿的计划,只留出一条西南方向的“逃生口”。 土匪果然中计,认为西南方向是唯一的出路,便在我军发动进攻时,从那里突围,但他们不知道,王定烈早已在那一带布下重兵,在山口设伏的解放军等候多时,一场突袭打得土匪措手不及,经过激烈交火,数百名匪徒被击毙或俘虏,匪首向受伯也在混战中被擒,这场战役是恩施剿匪行动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极大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然而,剿匪并非一日之功,恩施的山地环境极为复杂,匪徒常以溶洞、峡谷为藏身之所,甚至建立了连环暗堡,形成天然防线,为此,王定烈采取灵活战术,先以营连单位分散出击,避免大兵团行动被敌人提前察觉,在一次战斗中,匪徒利用“一线天”的险峻地形设伏,情况十分危急,王定烈迅速调来火力支援,并派出由猎户出身的战士组成“尖刀班”,携带手榴弹和匕首,绕小路穿插敌后,最终将敌人逼入绝境。 在另一次战斗中,一支土匪部队躲入了一个深达百米的溶洞,还在洞口架设机枪,企图长期固守,一般的强攻难以奏效,王定烈下令利用天然裂隙投放炸药,战士们砍来十多米长的楠竹,将炸药包绑紧后垂入洞中,随着几声巨响,溶洞顶端大面积塌方,洞中匪徒几乎全军覆没,这种“竹竿炸碉堡”的战法后来被广泛推广,成为山区剿匪的有效手段。 除了军事上的果断与创新,王定烈也强调对群众的保护,他要求部队严格执行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烧水做饭必须放钱,借柴禾必须劈好还回,在对待俘虏方面,他提倡宽大处理,鼓励投诚,主动揭发匪首者可获得减刑或安排生产工作,正是这种铁腕与温情并重的策略,使得越来越多的土匪放下武器自首,加入清匪反霸工作。 随着战事推进,恩施地区的匪患逐渐得以控制,历时一年半的剿匪战役,以消灭数万匪徒、接收千余人投诚、牺牲五百多名指战员为代价,换来了当地的长治久安,1951年,王定烈再次来到来凤县时,百姓自发燃放鞭炮庆祝,送上“剿匪安民”的大匾,场面热烈感人。
1950年,恩施军分区司令员王定烈乘车去剿匪,途中得知参谋在出发前打了电话,感觉
平原隐者吖
2025-07-18 16:37:31
0
阅读: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