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严惩!”广东,一女子发现老母亲手机被胡乱扣费,2年间竟然扣了将近9000块钱,当女儿一查,原来母亲手机有流量包、宽带、iptv基本月使用费,亲自会员甚至还有摄像头终端分期费用,这可把女儿气坏了,直接去营业厅要个说法。
据7月14日报道,在广东江门,62岁的王奶奶是数字时代的“局外人”。她不识字自然也用不来智能手机,家里甚至没有装宽带。一部最简单的老年机,就是她与远方女儿维系亲情的全部纽带。话费常年通过银行存折自动扣款,这本是图个省心,谁知竟成了“隐形账单”的温床。
多年来女儿李女士和王奶奶都以为,一部只接打电话的手机,月费顶多几十块。可就在今年4月,银行工作人员一句善意的提醒——“您母亲的话费扣得乱七八糟”,像一块石头投进了平静的湖面。
李女士心里一紧,赶紧去查账,结果让她大吃一惊:从2022年4月到2024年4月,两年时间母亲的账户竟被扣了8712.6元话费。这份账单在李女士眼里简直是“天书”,上面密密麻麻罗列着“广东IPTV”、“天翼看家”、“摄像头分期”、“流量包”、“宽带”、“亲情会员”等五花八门的业务。
母亲连智能手机都没有,这些服务从何而来?李女士既心疼又愤怒,她立刻意识到,母亲很可能是在营业厅办业务时,被工作人员“热情”地推荐,稀里糊涂地签下了一堆自己根本用不上的套餐。这种离奇的消费究竟是操作失误,还是另有隐情?
为了弄清真相李女士带着存折流水找到营业厅,要求打印母亲近两年的详细扣费清单。这个再合理不过的要求,却遭到了工作人员的直接拒绝,对方支支吾吾,不愿正面回应。这种态度,无疑加深了李女士的怀疑。无奈之下,她只好再次向电信公司总部发起投诉。
几天后电信公司给出了一个轻描淡写的回复:经查确实是营业厅工作人员“操作失误”,导致多扣了2611.15元,并承诺退款。然而对于账单上剩下的六千多元费用,以及那些老年机根本用不上的增值服务,电信公司却避而不谈。
更现实的困境是当子女试图介入、取消这些不合理的套餐时,客服又常常用一句“必须本人到营业厅办理”,将腿脚不便的老人挡在维权门外。王奶奶的遭遇并非孤例,它揭开的是电信行业针对老年群体“套路”的冰山一角。
运营商嘴上说着“用户自愿办理”,现实却是利用信息不对称,用复杂的条款、模糊的说明和隐藏的“自动续费”,将不识字、反应慢的老人一步步引入消费陷阱。在老人看来签字或许只是“走个流程”,却不想这白纸黑字成了运营商的“提款授权”。
事件曝光后网上几乎一边倒地指责运营商“吃相太难看”,许多网友也分享了自家老人被莫名开通业务的相似经历。做生意讲究童叟无欺,这本是常识。可当巨大的信息鸿沟摆在眼前,一些企业看到的似乎不是服务的责任,而是牟利的捷径。
这哪里是“失误”,分明是系统性的“算计”。这种行为不仅有违商业道德,更涉嫌侵犯消费者权益。进一步看光有愤怒是不够的。如何为老年人构建一个友好的数字环境,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首先运营商得摸着良心做事,对待老人,少点套路,多点真诚。业务办理必须确保老人充分知情、自愿选择,坚决杜绝诱导销售,同时简化退订流程,提供真正方便老人的咨询和投诉渠道。
其次监管部门不能再“坐视不管”。对这类诱导、欺诈老年消费者的行为,该罚就得罚,该整改就得整改。推动通信套餐的标准化和简化,建立失信企业黑名单,别让“套餐丛林”继续吞噬老人的养老钱。
最后作为子女,我们也有责任多留个心眼,定期帮父母检查手机账单,普及一些基本的防骗知识。媒体也应继续发挥监督作用,让类似的“套路”无处遁形。
王奶奶的故事是一记警钟。他们可能不懂互联网,但懂得“钱要花在刀刃上”;他们可能不会投诉,却值得被温柔以待。那么运营商到底该不该为这些老人,提供一份真正简单透明的套餐呢?答案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