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果终于显现了!印度现在几乎成了外资的“坟地”了!印度先以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比如说减税、低价的地皮、专门对接机构等方式把外国企业骗进印度,叫企业先把工厂建起来,印度甚至会大发善心给外国企业低价贷款。 以电子制造业为例,印度曾承诺给立讯精密等企业税收减免和低价土地,吸引它们在泰米尔纳德邦建厂。但工厂建好后,印度税务部门却以 “零部件分类错误” 为由,要求补缴高额税款。 这种 “钓鱼执法” 并非个例,大众汽车就因 “分批进口零部件” 被追缴 14 亿美元税款,而该模式早在 2011 年就获印度政府批准。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印度海关甚至能随意推翻企业过往的分类认定,比如将充电器从 “零部件” 重新归类为 “电器”,导致关税从 5% 飙升至 22%,最终追缴 2.17 亿美元。 政策反复的戏码在印度屡见不鲜,2007 年沃达丰收购印度资产时,印度政府以税务争议为由追缴 29 亿美元,尽管最高法院驳回了这一诉求,但 2012 年印度国会通过立法,绕过法院继续追讨,最终金额高达 56 亿美元。 苏格兰凯恩能源也因 2007 年的重组被追缴 14 亿美元,直到 2021 年才达成和解。这些案例让外资企业意识到,在印度投资就像踩钢丝,政策的不确定性随时可能让多年努力付诸东流。 为了挽回形象,印度政府最近推出 “新外资保护法”,信誓旦旦地保证 “五年内不修改税收政策”。但这承诺在商界听来却像狼来了的故事。毕竟前几年印度也说过类似的话,转头就变卦。 例如,印度曾承诺为电子制造业提供稳定的税收环境,但 2023 年突然对小米、OPPO 等中企发起多轮税务调查,累计冻结资金超 10 亿美元。这种操作,让企业对新法律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国际市场对印度的信心也正在快速流失,2025 年上半年,印度吸引外资同比下降 19%,创五年新低,股市资金流出近 90 亿美元。世界银行将印度列为全球最难做生意的国家之一,近 2800 家外企在 2014 至 2021 年间关闭了在印业务。 即便是印度大力推动的电子制造业,也因供应链不完善、依赖进口零部件而进展缓慢。富士康多次尝试在印度建厂均以失败告终,其印度工厂只能承担简单工序,复杂订单仍需转回其他地区。 印度的问题也远不止政策反复,基础设施落后、官僚主义、腐败问题同样让外资头疼。班加罗尔作为印度的科技重镇,2024 年竟面临严重缺水危机,企业不得不购买昂贵的替代水源,生产效率大幅下降。 土地审批平均需要 286 天,是中国的 4 倍,而开设餐馆每年需向地方官员缴纳 7000 元人民币的 “保护费”,这种制度化的腐败渗透到外资运营的每个环节。 尽管印度政府试图通过新政策和外交努力挽回局面,但其选择性执法和政治化的外资管理方式,让企业始终无法安心。印度以 “数据安全” 为由要求外资金融机构将数据存储在境内,导致高盛、摩根士丹利交易成本增加 40%。 而对苹果公司的调查,更是暴露了印度对外企的 “治理逻辑”, 当企业触及政治敏感问题时,查税和调查就成了惯用手段。 如今的印度,就像一个不断修改游戏规则的赌场庄家。外资企业起初被高回报吸引入场,却发现筹码随时可能被庄家以各种理由没收。新外资保护法的承诺,在历史教训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要真正扭转 “外资坟场” 的形象,印度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口头承诺,而是切实的行动,从根本上改善营商环境,建立透明稳定的政策体系,让企业相信在印度投资不再是一场充满风险的赌博。
印度这是怂了?居然公开向中国服软!一名印度政策界人士坦言:印度如今的处境非常艰难
【6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