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起义总指挥最终结局。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四一二”翻了脸,昨天还称兄道弟的革命同志,一夜之间就成了他刀下的冤魂。这一下,把刚刚看到点光亮的共产党人直接逼到了墙角。退无可退,那就干吧!于是,南昌、秋收、广州等地,枪声接二连三地响了。 聊起义,绕不开三位最终走到权力之巅的人物:毛泽东、朱德、邓小平。 说实话,毛泽东在秋收起义时,还不是手握兵权的“总指挥”,他的头衔是“前敌委员会书记”,管的是方向和路线。当时的总指挥是卢德铭。但毛泽东的厉害之处在于,他总能从一团乱麻中,找到那根能解开所有死结的线头。起义部队进攻长沙受挫,伤亡惨重,大家伙都快散伙了。毛泽东站出来说,城里待不下去了,咱们上山去,去农村! 后来的故事咱们都知道了,他从井冈山一路走到天安门城楼,成了新中国的缔造者。他的结局,是这场豪赌中最大的赢家。 朱德,南昌起义时,他手里的兵力不多,主要任务是稳住一部分滇军。但他资格老,沉得住气,像块压舱石。起义军南下失败,队伍七零八落,人心惶惶。关键时刻,又是朱德站了出来,硬是把这支残兵败将带上了井冈山,和毛泽东胜利会师。这才有了后来威震天下的“朱毛红军”。朱老总一辈子敦厚长者,没什么花花肠子,打仗、治军,兢兢业业。建国后,他位列十大元帅之首,是全军的总司令。他活到了90岁,算是福寿双全,善始善终的典范。 另一位是邓小平。1929年,年仅25岁的邓小平,在广西搞了百色起义,拉起了一支红七军。他跟毛泽东一样,也是个“政委”型的人才,脑子活,看问题准。他的人生,那叫一个跌宕起伏,三落三起。每次被打倒,他都像个不倒翁一样,总能再站起来,而且站得更高。最终,他在70年代末,成了中国的第二代领导核心,用“改革开放”彻底改变了中国的航向。他的结局,证明了什么叫真正的韧性。 这三位,都是从枪林弹雨中走出来的,但他们不仅懂军事,更懂政治,懂得在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他们活下来,并且走到了最高处,靠的不光是运气。 不是每个元帅都能像朱德那样安稳。贺龙和彭德怀,就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例子。 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起家,是个江湖气很重的豪杰。南昌起义时,国民党那边开出了高官厚禄拉拢他,他眼皮都没眨一下,扭头就成了起义军的总指挥。他把自己的20军整个拉了过来,这是起义的主力。 贺龙这人,仗义,有号召力,看准了就一条道走到黑。建国后,他当了元帅,主管国家体育工作,日子过得也算风光。只可惜,没能躲过那场浩劫,最终含冤而逝。直到他去世多年后,才得以平反昭雪。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更多的人,没能看到胜利的那一天。他们的生命,定格在了冲锋的路上。 卢德铭,秋收起义的总指挥,黄埔二期的高材生,叶挺独立团出来的猛将。毛泽东提出放弃攻打长沙时,是他毫无保留地站出来支持。部队在江西萍乡芦溪遭到伏击,为了掩护主力撤退,他亲自带队断后,结果中弹牺牲,年仅22岁。一颗将星,就这样在黎明前陨落。毛泽东后来多次痛惜地提到:“还我卢德铭!” 张太雷,广州起义的总指挥,他是留苏回来的高材生,理论水平很高。起义爆发后,他亲临一线指挥战斗。在赶往前线的途中,他的汽车遭到乱枪扫射,不幸牺牲,时年29岁。他成了中共历史上第一个牺牲在战斗第一线的中央委员。广州起义也因失去总指挥和力量悬殊,三天后就失败了,血流成河。 方志敏,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弋横起义的领导者。他不仅能打仗,文笔也极好,那篇著名的《可爱的中国》就是在狱中写下的。1935年,他兵败被俘,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只有一句话:“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最终在南昌英勇就义,年仅36岁。他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信仰。 还有刘志丹,陕甘红军的创始人。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时,几乎山穷水尽,是刘志丹创建的这块根据地,成了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的出发点。可惜,1936年,在东征战役中,刘志丹在前线指挥时,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3岁。毛泽东为他题词:“群众领袖,民族英雄。” 这些先烈,他们倒下的时候,都还是风华正茂的年纪。他们用自己的鲜血,浇灌了革命的土壤。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后来的胜利。 最后要说的这位,是叶挺。他的命运,可能是这十人中最复杂、最富悲剧色彩的。 叶挺是北伐名将,他率领的独立团被称为“铁军”,威名赫赫。南昌起义,他是前敌总指挥;广州起义,他又是总指挥。可以说,中共早期最重要的几次军事行动,他都是核心人物。但广州起义失败后,他因处分而脱党,流亡海外近十年。抗战爆发,他才回国,出任新四军军长。可命运又跟他开了个大玩笑,“皖南事变”中,他被国民党扣押,坐了五年牢。在狱中,他写下《囚歌》,字字泣血。好不容易盼到抗战胜利,经中共营救出狱,他重新申请入党,满心欢喜地坐上飞往延安的飞机,准备开始新的人生。结果,飞机失事,一代名将,就这样和他的理想一起,消失在茫茫黑雾之中。
十大起义总指挥最终结局。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四一二”翻了脸,昨天还称兄道
陌上伊人笑
2025-07-17 17:26:08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