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入党,可谓一波三折。 说起朱德,人们想到的是“人民的光荣”、“中国人民解放军

陌上伊人笑 2025-07-16 16:32:24

朱德入党,可谓一波三折。 说起朱德,人们想到的是“人民的光荣”、“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是共和国元帅,是德高望重的老一辈革命家。但很少人知道,他想入党这件事,竟然走了足足十一年,从1922年第一次找党组织,到1933年正式拿到党证。 1922年,朱德33岁。当时他已经是滇军的少将旅长,手里有兵有权,在那个战乱年代算是位高权重的人物。可他并不以此为荣。经历了军阀混战、生灵涂炭之后,他开始动摇了——这不是他想要的路。他想要的,是救国救民,是根本性的改变。 所以那年夏天,朱德专程从昆明北上,到了北京。目的只有一个:找李大钊,希望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去得不巧,李大钊刚去了南方。朱德没死心,又辗转去了上海,找到了陈独秀。 陈独秀接待了他。朱德在谈话中表达得非常直接——我想入党,愿意抛弃官位、前途,投身革命。 陈独秀是被感动了,但还是没马上答应。原因也现实:入党不是说来就来,还需要有人介绍,要了解、考察,还要理论学习。于是,陈独秀递给他几本书,《资本论》《共产党宣言》,还有自己写的文章,让他回去看、慢慢体会。 朱德没有怨,也没有灰心。对他来说,这反而是一种激励。他觉得光靠激情不行,真正的革命者,要有头脑、有知识、有理论支撑。 于是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去欧洲留学。这一去,是为了从源头理解马克思主义。1922年10月,他来到德国柏林。这一次,他终于遇到了一个改变他人生轨迹的人——周恩来。 两人一见如故。周恩来很快就看出来,朱德不是普通的军人。他有理想、有觉悟、有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朱德是真的想明白了。他不是在找一个新的靠山,而是想彻底投入到革命中来。 周恩来答应为他做入党介绍人。随后又找到了在旅欧支部的张申府,两人共同为朱德作了推荐。张申府专门向党中央做了汇报,陈独秀当时担任总书记,最终拍板同意。 这一年,朱德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正式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但党证却迟迟没有拿到手。一直到1933年,他才拿到属于自己的那一张党证。当时的共产党处于地下状态,组织分散,资料转移、人员联系都极为困难。能有一个明确的身份,本身就是极不容易的事情。 朱德并没有把这事放在心上。他更关心的是实际行动。他不是那种只靠一纸证明来确定身份的人,而是把信仰落实到一枪一弹里,把入党誓言写进战场上。 1927年南昌起义,是朱德人生的重大转折点。当时,形势极其复杂,白色恐怖席卷全国,共产党人面临生死存亡。朱德佩着一把驳壳枪,日夜奔走,协调各方,做情报,做策应。 南昌起义当天,他和周恩来、贺龙等人一起亲自部署,一起冲锋。他不是在指挥部发号施令的人,而是直接带兵上阵的人。教育团冲出去的那一刻,朱德也跟着冲上去了。他的驳壳枪,打响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的武装起义。 起义胜利后,朱德把这把枪收了起来,亲手刻上“南昌暴动纪念,朱德自用”十个字。 1935年,红军长征。朱德已经是红军的总司令。别的高级将领可能会保留一些生活上的“待遇”,但朱德什么都不要。他只有一样东西特别在意——一架望远镜。 这架望远镜不是自己买的,是手下的李井泉主动献出来的。李井泉当时是红军总司令部侦察科科长,知道总司令需要看清楚敌情。朱德拿到手,爱不释手。他说这东西小、轻、好用。 后来的战斗中,这架望远镜跟着朱德走过了无数地方:绥靖、噶曲河、金川……都是穷山恶水,但朱德照样前线观察,亲自判断形势。他从不盲目依赖下级报告,总是要自己看清楚再决定。 抗战爆发后,朱德是八路军总指挥。这望远镜还挂在他胸前,在太行山、冀中平原、平型关等地的战斗中,它成了他了解战局的“眼睛”。 望远镜虽小,却是一个军人责任感的象征。他看得远,也看得深。他不是临阵磨枪的指挥官,而是从草地走出来,靠双脚丈量过中国大地的实干家。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并没有躲在中南海。他跑到各地去看,特别关心工业建设。1952年和1953年,他两次去鞍钢,重点看的,是无缝钢管。 为什么这么关注钢管?朱德有一番肺腑之言。他说,当年我们革命,都是拿红缨枪和大刀拼命,枪炮全靠缴获敌人的。现在有了新中国,难道还靠抢敌人的枪?不行,我们自己要有钢铁,造出自己的武器,守护自己的国家。 他直接跑到一线去看,去问,跟工人握手,说“谢谢你们”。一句“谢谢你们”,背后是老一辈革命家对人民深沉的感激。他们知道,是老百姓给了革命胜利的土壤,也是工人给了国家起飞的力量。 1953年年底,鞍钢生产出了第一根无缝钢管。意义重大,朱德特意嘱咐相关人员:“这不是普通的产品,这是一个国家的骨骼。”

0 阅读:21
陌上伊人笑

陌上伊人笑

‌感谢大家关注,我会继续努力,为大家带来更好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