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于凤至胸前严重溃烂,抛下丈夫张学良赴美治病。她憔悴走下飞机,正茫茫然。谁知,一老外冲过来一把抱住她,亲了一口,道:“你终于到了!” 宝宝们在阅读时,可以点一下“关注”,并留下大家的看法! 在1940年春天的旧金山国际机场,一名身着灰色风衣的中年男子冲破人群,突然一把抱住了刚刚踏上美国土地的于凤至,男子动作急促,神情激动,紧接着吻上了于凤至的脸颊。 于凤至并未作出任何回应,只是站在原地没有挣扎,病痛并未因为抵达新大陆而减轻分毫,此时的于凤至,胸前伤口已经化脓溃烂,纱布早已无法遮住不断渗出的血水。 站在机场的光亮下,于凤至无比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已经走到了不得不拼命一搏的时刻,眼前的这个男子名叫亨利·戈尔曼,是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中心的外科主任,也是北美少数几个在乳腺外科领域取得显著成果的专家之一。 他曾在欧洲战地医院工作多年,熟悉处理各种复杂创伤,他此次现身旧金山是接到一位来自中国的军事要员私人电报,请求为一位重要病患提供最先进的医疗救治。 张学良在得知国内医生束手无策之后,第一时间动用私人关系,请求美国方面秘密协助,他安排了于凤至的机票,也安排了接应路线和治疗方案。 张学良的电报中,只用了极简的几个字说明病情,却附上了于凤至的详细医疗记录,亨利·戈尔曼没有犹豫,直接动身前往旧金山。 在赴美之前的两个月里,于凤至的病情快速恶化,左侧乳腺大范围溃烂,皮肤组织坏死,发热、出血、剧痛伴随日夜。 中方医师曾尝试保守处理,开刀也被认为风险极高,因当时医疗条件有限,无法确保清创后的感染控制,张学良多次召集医师会诊,均未得出有效方案。 在最后一次商讨中,张学良要求立即安排赴美治疗,在送别前一晚,张学良长时间陪在于凤至身边,说了很多安排上的细节,也强调了赴美之后会有人负责一切。 张学良没有流露悲观情绪,但于凤至明白张学良这是在做最后的告别,即便如此,于凤至没有选择退缩,答应了前往美国的建议。 当时的美国并未对华全面开放医疗渠道,于凤至此行被安排为“私人健康考察”,入境后由戈尔曼安排秘密住院。 手术当天,于凤至在没有家属陪同的情况下进入手术室,戈尔曼亲自主刀,手术持续七个小时,清除了坏死组织,进行部分切除,并实施一期缝合。 当晚,戈尔曼在医疗记录上写下“病人生命体征稳定,手术顺利”,术后一个月,于凤至转至疗养中心,恢复期漫长,孤独和未知成了每日必须面对的现实。 就在这段时间,于凤至决定,不再等待,也不再依赖任何人,于凤至开始接触当地的房产经纪人,在洛杉矶购置了第一处住宅。 之后两年内,于凤至先后投资旅馆、连锁便利店以及建筑材料贸易,逐渐形成稳定的现金流,由于战时美国对华人政策限制颇多,于凤至采用代理人制度,所有公司均由美籍华人代为运营。 于凤至不露面,只负责资金与策略,三年之内,于凤至的企业已覆盖加州和内华达州的多个城市,战争期间物资紧缺,建筑材料价格飞涨,于凤至抓住时机,将主力转向建材批发,成功建立起自己的商业根基。 就在事业初具规模的第五年,一纸从重庆寄来的信件送达,于凤至坐在办公桌前拆开信封,看到张学良的亲笔签名。 那是一份正式的离婚协议,附有一份委托律师文件,简洁明了,没有任何感情的措辞,于凤至没有犹豫,立即签字,将信寄回原地址。 事实上,张学良此时已经与赵一荻共同生活多年,赵一荻自1930年代起便追随张学良,在其被软禁后更是长期照顾,张学良对赵一荻的感情早已超越婚姻之外的形式。 张学良并未公开再婚,但所有人都知道赵一荻已是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赵一荻为张学良操持生活,陪伴左右,成为其后半生最亲近之人。 张学良在数十年的软禁生活中始终没有再见于凤至一面,即便在晚年写下数封书信提及愧疚,但都未寄出,张学良对外仅提一次:“于凤至是我最对不起的人。” 除此之外,所有过往均未再提,而于凤至在签署离婚协议之后,再无任何与张学良的联络,于凤至将两人过去的书信、照片全部打包封存,从未毁弃,但也再未翻阅。 之后数十年,于凤至专注于商业扩张,将资产转为控股股份,引入美籍律师团队管理各公司,于凤至的公司在1950年代进入高峰期,跻身南加州前二十名家族企业。 于凤至终生未再婚,晚年时期,于凤至多次拒绝社会名流的邀请,也未参加任何公开活动,每年五月,于凤至独自前往加州圣塔莫尼卡公墓,为自己与张学良各预留一块墓地。 虽然最终张学良并未赴美,两人的墓地也未并列,但于凤至仍在每次前往时默默站立许久,从不带花,也不说话。 1970年代,于凤至在洛杉矶去世,享年七十八岁,遗嘱中明确表示将其部分公司股权转赠当地华人医疗救助基金,其余财产交由律师处置,不设任何纪念活动。 (主要信源:齐鲁壹点——于凤至苦等张学良50年:生前买豪宅临终留空墓)
1940年,于凤至胸前严重溃烂,抛下丈夫张学良赴美治病。她憔悴走下飞机,正茫茫然
岁月解读师
2025-07-17 02:44:25
0
阅读: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