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日军空袭时,18岁战士宋岭春仰面躲在草丛里,看飞行员探头出来,当敌机距离不到100米时,忍不住扣动了扳机,结果,他就这样一枪创下了我军前所也未有的战绩。 粉丝宝宝们在阅读时,可以点一下“关注”,并留下大家的看法! 敌机低空盘旋,黑色的影子从头顶一掠而过,紧接着是一声震耳欲聋的轰鸣,宋岭春扣动扳机,子弹直中敌机腹部。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交火,那是敌人派来的侦察机,已经连续几天扰乱了队伍的部署,每次飞临上空都让战士们无法安心行军。 有人紧紧握住枪柄,有人狠狠拍了拍宋岭春的肩,还有人站在原地,咬紧牙关,眼圈发红,这件事迅速传开,本来只是一次普通的山林转移,突然成了前线最被关注的事件。 士气迅速高涨,连带着其他几个连的战士也受到了激励,主动要求加强训练,提早开拔,更重要的是,击落敌机这件事直接打乱了敌人的空中侦察计划,为后续的包抄行动赢得了关键时间。 宋岭春并非出身军人世家,他的父亲是位早年跑码头的船工,母亲在乡里做杂活为生,他们住在码头边的一间旧屋里,屋后是一片废弃的厂房,那里成了他少年时的“练兵场”。 物资匮乏,他玩不起别的,最常做的事情就是捡些废弃木头,拼凑出简陋的“枪”,模仿从大人嘴里听来的抗战故事,自编自演地和“敌人”周旋。 他没读过什么书,但耳朵尖,记性好,哪怕只是听来的军队术语,也能准确模仿,真正接触枪支是在他十四岁那年。 那个冬天特别冷,村口来了一支过路的民兵队伍,他们短暂停留几日,宋岭春靠着送水、搬粮,混进了队伍临时驻扎地,被分派去看守弹药车。 他第一次摸到了真正的步枪,甚至还被允许试射一次,那次试射中,他意外地打中了木桩顶端的铁罐,民兵队长把他拉进帐篷看了一整晚的瞄准图解,还给了他一本简陋的弹道笔记。 他把那本笔记夹在棉衣里带回家,直到纸页都卷边发黄也不舍得丢,进部队之后,他依旧执着练习枪法,没有靶场,他就用树干、石块做标靶;没有多余子弹,他就空手演练上百次姿势、呼吸节奏、肩部发力,每天雷打不动。 他没被编进狙击手小组,连正式训练名额都没有,但他的动作越来越稳,命中率一次比一次高。 后来一次夜间追击中,他用一把缴获的步枪,连续击中三个藏在树林里的敌哨,引起连长注意,才被调入特训组。 被队伍认可是在一次山道阻击中,队伍陷入包围,敌人高处设伏,火力压制严重,多次尝试突破失败,直到宋岭春提出从背侧山腰翻越,寻找制高点打击敌机枪手。 没有人相信他,但形势紧迫,指挥员最终放行,他翻过密林、绕道七里山脊,趴伏了整整两个小时,一枪解决了对方火力核心,为队伍突围打开缺口。 这次之后,连长向上级提交了表扬,正式为他申请了步枪精英队编制,枪法好,但从来不是幸运使然,他用掉的弹壳自己都数不清,手指曾被扳机磨出血泡,深夜练习时被误认成敌人还差点挨一顿枪托。 可他咬牙坚持,哪怕只是被编进普通班,他也照练不误,他始终相信枪法练得再好,总有一天能用得上,击落敌机那次,他是临时执行观察任务的三人小组之一。 敌机突然出现,照例进行低空侦察,他没有命令,没有安排,只凭经验判断敌机的轨迹,站在小坡背风处,凭着三秒瞄准时间一枪命中,这在当时,这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操作。 消息传到许世友耳中,是通过第二军的前线报告,当时许世友正在处理新一批调防计划,听到这个名字时只说了句:“这个人我要见。” 但他没立刻传召宋岭春,而是先让警卫连暗中查了这件事的真实性和细节,确定无误后,他让参谋部记录这起击落事件作为正式战功备案。 于是,许世友在一场简短的作战布置会上,点名提到了宋岭春,并语气平淡地说:“以后让这种人多练几枪,有准头。” 虽然只是一句话,却被整个战区传开,能被许世友亲口点名,已是极大肯定,这话之后,宋岭春不仅被编入正式射击教练小组,还被选入下批侦查队伍实训。 有人问他为什么能一枪打中敌机,他只说了一句:“枪法,是练出来的。”后来这句话也被记在了军队简报上,成了不少新兵班上的教材注解。
1943年,日军空袭时,18岁战士宋岭春仰面躲在草丛里,看飞行员探头出来,当敌机
岁月解读师
2025-07-17 01:40:5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