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老红军傅兴贵刚回乡务农,村里的1个寡妇就找来了,哭着讲:“我曾参加过红25军,后来被俘,遭反动军官霸占。解放后回村,如今想要当小学教师,却无人敢用。”傅老听后讲:“老战友,我为你担保!”[666]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1年深秋,麻城付家榜村的稻场上,一个背着行军被的老兵踩着满地金黄归来。这个叫傅兴贵的老红军刚放下行李,村里就来了位访客,带着两个孩子的寡妇张秀英。 她掏出一张泛黄的红军证件,上面印着“红25军妇女独立团”的字样。这位曾经的红军女战士在1935年部队转移时因伤掉队,被国民党部队俘虏后,被迫嫁给一个军官。 解放后她带着孩子回到老家,想当小学教师却因历史问题屡遭拒绝。村里人对她避而远之,直到傅兴贵回来。 傅兴贵仔细辨认着证件上模糊的印章,认出了证件背面的暗记,这是当年部队防伪的特殊标记。 第二天他就带着张秀英去了县教育局,用自己七枚军功章作担保。三个月后,付家榜村小学多了位会教孩子们唱军歌的女教师。 傅兴贵复员时带着二等甲级伤残证明,本可以在武汉安排工作。但他选择回到二十多年未见的故乡,发现村里人口少了一半,山林被战火焚毁殆尽。 当年和他一起参军的六个同村青年,全部牺牲在长征路上。 回村第一年冬天异常艰难,傅兴贵把组织发的500公斤救济粮全部分给断炊的乡亲,自家却靠挖野菜度日。开春后他带着村民上山种树,用复员费买的油松苗在山坡上扎根。 三年后光秃秃的山坡开始泛绿,十年后形成8000亩林场。这在当时的麻城县是个不小的成就,因为大部分村庄还在为基本温饱发愁。 水利成了傅兴贵要解决的第二个难题,他带着村民用最原始的工具,沿着干涸的河床挖出三千米水渠。 傅兴贵腾出自家两间房办扫盲班,请来张秀英这样有历史问题的教师。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他为什么冒险用这些人,直到后来村里走出第一批大学生。 在傅兴贵家的老木箱里,泛黄的纸张上记载着:当年全村粮食产量突破10万斤,比解放前翻了五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73%,远超周边村庄。 到了1960年代,付家榜村的林场开始产生经济效益。木材销售收入让村里有了更多资金改善基础设施,修建了新的校舍和卫生所。 张秀英在村小学一直工作到退休,她不仅教会了孩子们读书写字,还把自己在红军队伍中学到的纪律性和集体意识传递给下一代。 傅兴贵晚年最爱坐在林场边上看孩子们放学,说过一句话:“能让娃娃们吃饱饭、念上书,我们这些老兵才算没白活。” 没有大规模的资金投入,没有现代化的技术支持,仅凭着一腔热血和实干精神,就能让一个贫困村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傅兴贵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什么叫“退役不褪色”,他把在战场上学到的坚韧不拔,用在了和平年代的建设中。这种精神品质,比任何物质奖励都更有价值。 主要信源: 麻城市人民政府——傅兴贵 湖北日报——老红军傅兴贵逝世
1951年,老红军傅兴贵刚回乡务农,村里的1个寡妇就找来了,哭着讲:“我曾参加过
天地菜男
2025-07-16 15:49:5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