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战士李陶雄中弹牺牲,送葬途中遗体竟两次从车上跌落,护士郑英察觉异样,决定查看棺袋,结果当她打开塑料袋那一刻,眼前的一幕令人后怕![666]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4年6月17日凌晨,云南边境野战医院门前,运送“烈士”遗体的卡车突然急刹。护士郑英听到一声闷响,绿色塑料布包裹的棺袋从车上滑落。 这已经是第二次意外跌落了,烈士遗体必须在6小时内运到后方,但眼前这个“烈士”似乎有些不同。 郑英上前检查时发现,塑料布下的身体没有出现尸僵现象,跌落时手臂呈自然弯曲状。更奇怪的是,遗体体温还有31度。 21岁的李陶雄来自昆明军区某侦察连,在茅山战斗中,他被高射机枪击中左胸,前线军医判断为“心脏贯穿伤”,抢救40分钟后宣布牺牲。 郑英解开塑料布的那一刻,发现了异常:李陶雄的眼皮在轻微颤动,颈部动脉有微弱搏动。她拿出酒精棉球放在鼻孔前,棉絮出现了几乎不可察觉的飘动。 “快!他还活着!”郑英的喊声惊动了整个医院。此时距离李陶雄被宣布“牺牲”已经过去了5个小时。 主治医生张建国赶到现场,检查后在病历上写道:“伤者呈深度昏迷状态,但角膜反射尚未完全消失。”一场与死神的较量开始了。 医生们发现,子弹实际上偏离心脏0.5厘米,贯穿伤形成的血痂恰好封闭了伤口。连日阴雨的天气也延缓了体温流失,为抢救争取了宝贵时间。 抢救过程异常艰难。医生为李陶雄输入了5600毫升血液,相当于把全身血液换了一遍。手术中,医生取出21块碎骨片,用金属网重建了几乎坍塌的胸廓。 9小时的手术后,李陶雄被推进重症监护室。第三天,当护士呼唤他的名字时,李陶雄竟然有了微弱的眨眼反应。 苏醒后,李陶雄说出的第一句话让所有人动容:“我的枪呢?”即使在鬼门关走了一遭,这个年轻战士想到的依然是战场和使命。 1985年,总后勤部正式修订了《战伤救治规则》,明确规定死亡判定必须经过三名医师确认,不得凭单人判断。 野战医院的医护人员从这次经历中总结出宝贵经验,战场环境复杂,伤员生命体征微弱时不能轻易放弃。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全力以赴。 经过两年康复治疗,李陶雄不仅重新站立行走,还因作战勇敢被追记一等功。他的经历成为那个年代军人顽强意志的生动写照。 那天如果不是职业敏感,郑英多看了几眼,如果不是那两次意外跌落引起注意,李陶雄可能真的会被误埋。 战场上的奇迹往往来自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人道主义精神,李陶雄的“死而复生”,既是医学的胜利,更是对生命不离不弃的最好诠释。 参考资料: 光荣的老党员。郴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 《云南边防志》 《原昆明军区作战档案》
1984年,战士李陶雄中弹牺牲,送葬途中遗体竟两次从车上跌落,护士郑英察觉异样,
天地菜男
2025-07-16 06:03:0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