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3年,占据了乌克兰20%的土地,为什么俄罗斯还不收手? 俄乌冲突已持续三年

经略简料 2025-07-16 15:11:27

打了3年,占据了乌克兰20%的土地,为什么俄罗斯还不收手? 俄乌冲突已持续三年,俄罗斯已占据乌克兰五分之一的土地,可战事至今未休,这是为何? 很多人以为这只是一场围绕领土的拉锯战,可实际上,棋盘上的目标早已悄然改变。 这场冲突从最初的局部行动,演变成关乎俄罗斯国运的全球博弈,其背后的逻辑远比想象的要深。 要看懂这盘棋,得先理解俄罗斯骨子里的不安全感。 翻开地图,无论是拿破仑还是希特勒,他们的军队都曾踏过乌克兰这片广袤的土地,直捣莫斯科。 这种惨痛的历史教训,让“家门口绝不能有威胁”的念头,深深刻入了俄罗斯的民族记忆。 对地缘缓冲带的执念,几乎成了一种条件反射。 所以战争之初俄罗斯的动机很直接:阻止乌克兰倒向北约,避免西方的军事力量顶在自己的脑门上。 普京最初或许只想“打一巴掌”逼退北约,谁知这一掌下去,引来的却是整个西方的联手反击。 欧美不仅送来源源不断的武器,还发动了史无前例的经济制裁。 至此俄罗斯终于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次边界之争,更是一次生死之战。 既然已经骑虎难下,普京索性不再掩饰,战略目标也随之层层加码:从阻止北约东扩,到控制顿巴斯等关键地区,再到今天,其野心已经膨胀到要挑战整个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 这场仗,早已从一场“防卫战”变成了重塑未来的“攻坚战”。 支撑俄罗斯打下去的理由,也远不止民族尊严那么简单。 首先,这是一片坚实的大地,仿若一道崭新的安全壁垒拔地而起。 比如,死死攥在手里的赫尔松,卡住了乌克兰黑海的出口,等于捏住了乌克兰粮食出口的命脉。 而欧洲最大的核电站——扎波罗热核电站,则成了一个微妙的“战略锚点”,让北约不敢轻易派兵下场。 这种通过肢解邻国来换取自身安全的做法,俄罗斯在2008年的格鲁吉亚身上就用过一次。 更有甚者,冲突中俄罗斯还控制了乌东地区的锂矿资源。 锂是未来电动汽车产业的核心,谁掌握了它,谁就在未来的产业竞争中多了一张王牌。 其次俄罗斯也将能源武器用到了极致,经济账算得非常精明。 它对欧洲断供天然气,德国的工业电价一度飙升三倍,民众取暖成本大增,这无疑削弱了西方持续援助乌克兰的内部意愿。 同时,俄罗斯转向亚洲出售自己的能源。 2023年,其对华石油出口增长近两成,与印度的煤炭贸易也大赚三百多亿美元。 而来自东方的“输血”,也抵消了西方对美国的制裁。 不仅如此,俄罗斯在制裁下反而磨炼出了“战时经济体质”,军工产业开足马力,无人机和导弹的产能据说大幅提升,甚至能进行“饱和式”攻击。 外部的援助也在路上,比如朝鲜传言将提供兵力支援。 所有这些都显示,俄罗斯的军事力量还远远没有耗尽。 而俄罗斯内部,则是因为西方对其进行的制裁,形成了一种奇怪的团结。 普京的支持率始终维持在七成以上,民众甚至自发为前线筹集了上百亿卢布的捐款。 当他们在红场高喊“保卫祖国”时,这并不仅仅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民意。 反观乌克兰,征兵时曾引发民众抗议,东西部民众各有盘算,凝聚力面临不小的挑战。 更何况,俄罗斯对乌克兰抱有根深蒂固的“同宗同源”情结,认为基辅是东斯拉夫文明的摇篮。 乌克兰决定脱俄脱欧,这一“背叛感”让很多俄罗斯人感到痛心。 为此俄罗斯甚至修改历史教科书,强调“俄乌同源”,其背后的意图,就是为这场战争赋予历史层面的合法性。 往大了看,这场战争也是俄罗斯重塑国际秩序的一张牌。 既然西方处处打压,它干脆另起炉灶,拉拢所有对现有秩序不满的国家。 去年金砖国家扩容,吸纳了伊朗等新成员,这些国家间的贸易开始尝试本币结算,这无异于在西方主导的金融体系上挖墙脚。 在非洲,俄罗斯通过瓦格纳等力量,用安全换取当地的铀矿和钻石,既赚了钱,也拓展了影响力。 这已经不是乌克兰的战争了,而是俄罗斯在世界棋局中的一块拼图。 所以俄罗斯想要退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撤退意味着刚建好的安全屏障要推倒,刚磨亮的能源武器要扔掉,国内凝聚的士气要消散,国际上刚刚撬动的一点格局变化也将前功尽弃,普京的政治地位也将岌岌可危。 而乌克兰一边,背后是整个西方的支持,它被塑造成对抗俄罗斯的前沿阵地,自然难以妥协;泽连斯基同样没有退路,一旦接受割地赔款,他的政治生命便走到了尽头。 这场战争早已超越了土地的得失,它关乎俄罗斯未来的国际地位、经济模式和民族命运。 俄罗斯不会善罢甘休,因为西方国家仍在向乌克兰输血。 它现在控制的这五分之一的土地,或许只是其谋求更大战略目标的“最低配置”。 在这场复杂的博弈中,冲突将如何终结,又会将世界引向何方,依然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

0 阅读:0
经略简料

经略简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