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轮印巴冲突以后,有一个国家会非常纠结,超过印度,那就是,越南,它手里最先进的战机是几十架苏30,航程远,到南海足够了,但现在看,价值几乎归零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更多优质的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苏-30曾经是亚洲空军的代表作之一,特别在东南亚国家中,越南对这款战机寄予厚望。凭借其优异的作战半径、多任务能力和双座配置,苏-30在南海方向长期承担起越南空军的“门面”与核心战力。 然而,随着俄乌战争的持续推进,这款昔日明星战机的现实表现却令许多军事观察家大跌眼镜。 苏-30及其技术基础机型苏-27在战场上暴露出诸多弱点,包括电子战能力落后、防空压制不力、缺乏高效的数据链支撑等问题,彻底暴露了这一系列战机在面对现代空战体系时的“力不从心”。 在现代战争中,信息化、体系化的空战能力远比单一战机的机动性或火力更为关键。即便苏-30仍拥有较强的机动性能,但在与如F-16V、阵风、歼-10C等具备先进雷达、隐身设计和强大电子战能力的战机交锋时,其劣势迅速显现。 这类现代四代半乃至五代机所带来的打击方式,已不再以“空中格斗”为主,而是靠远距离雷达探测、数据链引导、电子压制与导弹超视距精确打击。苏-30的落伍,并非其飞行性能不足,而是整体作战体系严重滞后。 越南空军对苏-30的倚重由来已久。目前其主力约为50架苏-30MK2,这些战机虽然在本地区内仍具有一定震慑力,但事实上早已暴露出老化的问题。和印度空军相比,越南的空军现代化步伐几乎陷入停滞。 印度不仅持续对苏-30MKI进行深度改装,还引入了法国“阵风”战机,使其在信息化水平和武器精度上实现代际跃升。 反观越南,苏-30MK2依旧维持十余年前的状态,升级进展缓慢,训练与维护体系也尚未适应高强度空战需求。 越南面临的压力不仅来自一个方向。在南海,面对中国空军强大的远程打击能力和高强度的空中巡逻,苏-30已经难以实现制空优势。 印度空军在东部方向形成潜在的空中竞争,进一步压缩了越南的战略缓冲。可以说,越南目前处于一个双重挤压的战略夹缝中,既缺乏快速升级的能力,又难以承受现有战力老化带来的后果。 在这种局势下,越南尝试引进美制F-16V战机,表面上看是应对苏-30性能不足的权宜之计。F-16V虽然具备良好的电子战系统、雷达性能和导弹兼容能力,但问题也非常明显。 一是数量有限,不足以形成有效的制空替代;二是美系与俄系装备在通信、后勤、训练等方面差异巨大,短期内难以实现协同作战。 再者,F-16V主要适合点对点战术用途,而非全域多节点空战体系,在复杂海空环境中仍显被动。因此,这笔军购更像是一种象征意义上的“姿态”,而非对越南空军能力的实质提升。 战略困境之下,越南空军陷入一种极度尴尬的“纠结期”。完全依赖苏-30意味着要面对持续老化与维护成本激增的问题,但若大规模引进新型战机,不仅花费巨大,还面临国际政治因素的重重掣肘。 例如,购美战机就必须接受美方对使用范围、维修标准等苛刻要求,这对于一向强调“自主防务”的越南而言并不完全可控。升级现有苏-30平台虽然成本较低,但其潜力也已接近瓶颈,难以弥补体系短板。 从宏观层面看,越南空军的现代化已不仅仅是“换飞机”的技术问题,而是一场关乎国家安全的“生存之战”。 当前南海局势日趋复杂,中、美、印三大力量频繁在该区域展开军事部署,空中力量正成为地缘政治的关键博弈手段。越南若无法迅速提升制空体系能力,极可能陷入“有战机、无制空”的战略陷阱。 未来的突破口,必然在于信息化改造。哪怕短期内无法大规模采购先进战机,越南仍可通过升级雷达系统、强化数据链、提升空中指挥协同能力、引入中程/远程空空导弹等方式,逐步建立起现代空战体系雏形。 在战机数量受限的情况下,提高“每一架”的作战效能才是真正的优先项。这不仅需要装备更新,更需要战术思维的转型与联合训练机制的建立。
巴基斯坦前参谋长:巴基斯坦飞行员对歼-10的唯一抱怨是,与印度空军在克什米尔实战
【2评论】【2点赞】